摘 要:在科學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做到以人為本。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動手操作、思考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本文就這一問題闡述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手腦并用;關注發(fā)展;高效課堂
目前,我區(qū)中小學正在狠抓常態(tài)課堂,努力打造真實的、有效的、高效的課堂氛圍。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很多課堂教學中,表面上看來好像很熱鬧,可是教學的實效性并不理想。教學過程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它要求我們努力做到科學、合理;教學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要求我們追求系統的最優(yōu)化;教學過程也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它要求我們努力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下面我將從自己的實踐出發(fā)談談如何讓科學課堂從有效變高效。
案例片段:
師:同學們喜歡印指紋嗎?
生:喜歡。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印指紋。這印指紋的學問可大了,印泥沾多了模糊一片,沾少了又不清楚,同學們有信心能印好嗎?
生:有。
師:下面我們都用右手的大拇指試試,可以多幾次,直到印清楚為止。提個小要求:印完后請仔細觀察自己和其他人的指紋,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學生分組印指紋并觀察,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說說,通過印指紋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我發(fā)現自己的指紋是一圈一圈的。
師:中間有圓心嗎?
生:有。
師:指紋同他一樣的同學請舉手。
不少學生紛紛舉手。還有少數沒舉手。
師:還有其他同學補充嗎?
生:我的和他一樣。
生:我的也是一圈圈的,不過中間好像沒有圓心。
師:什么樣的?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嗎?
生:中間沒有圓心,它像小河一樣,向一邊流去。
師:那有人和他一樣嗎?請舉手!
又有不少學生舉手,還有極少數沒有舉手。有一生迫不及待想發(fā)言。老師示意讓她說。
生:老師!我發(fā)現我的指紋中間好像一座小山。
師:是嗎?還有不同的嗎?
學生面面相覷,沒有人發(fā)言。
師:其實科學家們早就對人們的指紋進行過研究,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所以警察可以根據人的指紋來偵破案件。但同時科學家們也發(fā)現,人類的指紋無非這三種:弓形,斗形,箕形。(課件演示三種指紋的特征)下面針對這幾種指紋的特征請你判斷一下自己的指紋屬于哪一類。是弓形的請舉手,斗形的呢?箕形的呢?
學生紛紛作出判斷。
師:誰能說說剛才你是怎么判斷自己的指紋是屬于哪一類的?
生:我是把自己的指紋和圖上的三種類型作比較,然后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得出結論的。
師:其他人也是這樣嗎?
生異口同聲:是。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像你們剛才這樣,找出物體之間的相同點來進行分類的方法,我們稱為找相同點分類。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解決生活中哪些問題呢?請大家課后去收集。
教學反思:
我覺得科學課不僅僅是讓孩子“學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想知道什么”“能解決什么問題”“發(fā)現什么問題”。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tài),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是一節(jié)高效的課,成功的課。打造高效的科學課堂應基本做到:
一、 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
使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調節(jié)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好方法。創(chuàng)設“自覺學”“自己學”的氛圍,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
二、 創(chuàng)設激趣的問題情境
本課由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活動——印指紋入手,學生表現踴躍。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動機往往是對新事物、新問題的興趣或好奇心,如果學生對問題沒有多大的興趣,則會大大降低學生的求知欲,那么我們的一切探究活動就會落空,而學生對自己發(fā)現的問題如果很感興趣,這樣學生主動尋求答案的積極性就很高漲。
三、 要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有效提問是課堂對話的開端,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的激發(fā)。問題的有效性表現在一要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對象的層次性,以達到讓不同的學生都擁有思考的興趣,思維的空間。在本課中對話主要集中在讓學生描述指紋上,因為只有仔細觀察了,才能發(fā)現指紋的相似之處,才能找到它們的共同特征。這是本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所在。
四、 創(chuàng)造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
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對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控、反思、調節(jié)、補救,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感。小組的組建,要關注學習差異、關注個性特質,讓課堂充滿團隊合作氛圍。同時通過小組合作評價制度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我們適當地激勵,正是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
五、 進行科學的學法指導
教師在課堂上只做組織者、引導者,授人以漁,勝于授人以魚。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先引導學生學會找相同點分類的方法,接著引導學生利用這一方法去解決問題——判斷誰是海洋家族的成員,學以致用,解決問題后,學生很有成就感,學習信心倍增。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使他們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為創(chuàng)造高效課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六、 手腦并用關注學生發(fā)展
兒童單靠動腦,只能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果加上動手,他會明白知識的實際意義,做實驗不能只是簡單動手,現在在實驗過程中,不少學生出現了手動腦停的情況。如一個實驗現象可能會導致危險,可學生不會思考為什么會有危險現象發(fā)生,而是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實驗。科學課的實驗不是讓學生簡單動手,做實驗也不是最終目的,它是通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手腦并用,培養(yǎng)他們探究意識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讓我們一起,努力使科學課成為學生們喜愛的一門課程,為構造富有個性特色的高效新課堂而努力。
作者簡介:
潘麗莉,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陶吳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