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信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講,其自身不具備較強的協(xié)調(diào)性,知識文化水平不高,家長、教師稍不注意,就會讓小學生形成不道德、不文明的行為習慣,因此,需要加強小學生行為習慣培養(yǎng),教師應該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明確,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可以做。本文就以賢文化促進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進行探討。
關鍵詞:賢文化 小學生行為習慣 養(yǎng)成策略
引言
要想一個人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應該從幼時培養(yǎng),在小學生心中埋下一顆種子,伴隨小學生的成長,進而促進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健康發(fā)展。然而,行為習慣不是生來就有的,是需要后天正確的培養(yǎng),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對于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應該以賢文化為基礎,抓住學生的生活細節(jié),讓小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賢文化的尋根之旅
1.地域文化
江門五邑的文化特色,是“僑、樓、泉、風”?!皹恰敝傅飿俏幕?,“泉”指溫泉文化,“風”指江門的風氣,而四個文化特色之中最為顯著、影響最大的便是“僑”——僑鄉(xiāng)文化。在千百年來五邑華僑打造的文化中,愛國是第一主題。其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以及傳承是愛國主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表現(xiàn)方式為對歷史名人的紀念以及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與發(fā)揚。
2.歷史文化
賢文化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著深厚的根基,在泱泱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賢文化的氛圍深深地烙印在古人的詩文中,如陸游的《書憤》中提到諸葛亮:“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深深地表達了陸游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與恢復中原的意氣,借以表明自己也有著像諸葛亮那樣收復國土的雄心。賢文化正是深深地扎根在我國的文化土壤當中,扎根在自古以來讀書人的心中。
二、文化同源,和合共生
1.景賢之名的由來
景,是景仰、景慕。賢,是賢人、圣賢。景賢,即是景仰賢人之意。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地方知縣周志讓因為景仰江門大賢——陳白沙(陳獻章)先生,因而修建了一座書院,書院的名字便是“景賢書院”。江門地區(qū)景仰賢人、學習賢人的風氣催生出景賢書院,景賢書院建成后又為江門培育了眾多文人賢士。正因景賢之風的流行,讓江門地區(qū)賢人輩出。
2.賢文化的定位
景賢小學的文化定位為賢文化。景賢小學雖然是所新生學校,但從“景賢”二字看出是,對江門第一中學以及江門第一中學景賢學校的直接沿用。實際上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在傳承景賢中學的文化底蘊的同時,創(chuàng)新性地建設具有新時代特質(zhì)的小學賢文化,與景賢中學形成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文化特質(zhì)。古今中外的賢人是景賢小學師生心中的信念,它猶如迷霧中的燈塔,黑夜下的明星,凜冬中的火把,饑寒中的食糧,它像是一個暗藏力量泉眼,在內(nèi)心深處不斷噴涌著奮發(fā)的力量。
三、以賢文化培養(yǎng)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策略
1.樂賢教育
小學年齡階段的孩子天性好動、好奇、好勝,處于一種個性發(fā)展逐漸明顯的階段,小學生在這個時期對事物的認識常常與興趣有密切關聯(lián),缺乏自制能力,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問題,往往是迫于外界壓力才會完成。借助樂賢教育,讓學生快樂主動地去仰慕和學習先賢、近賢,爭做新時代的小賢人。引導學生尋找自己心中的賢人,啟發(fā)學生發(fā)掘賢人身上美好的品質(zhì),鼓勵學生學習賢人的亮點,讓學生學習賢人后把自己的賢才顯示出來[2]。
2.樂賢通達,內(nèi)外兼修
樂賢通達,就是通過貫徹樂賢教育特色的思想和具體實踐,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志在讓學校中的賢師、小賢人們通達人情、通達事理、通達經(jīng)旨、通達古今。內(nèi)外兼修,是景賢小學重視師生內(nèi)在美與外在美的體現(xiàn),要求師生內(nèi)修美德,外修智慧;內(nèi)修嘉品,外修善行。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是其向世界發(fā)出的第一張名片,優(yōu)雅的言行、體面的舉止、陽光的裝扮能夠給與他人深刻良好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包括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能夠使得一個人氣度不凡。
3.立賢德、施賢策、啟賢能、樹賢人
立賢德,鼓勵學生向前賢、近賢以及身邊的賢人學習,立下遠大的理想??酌侠锨f、李杜蘇辛等是中華民族共同景仰的先賢,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等是近代反封建革命、建立新中國的近賢。引導小學生以各位賢人為榜樣,鼓勵、鞭策學生上進,使小學生走上成為小賢人的道路。施賢策,學校施以以人為本、以樂為治、健康完善、去繁就簡的管理策略。在學校的管理中也要體現(xiàn)出“樂”,教師要保持愉悅的心情,上下同心,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的教育當中。啟賢能,引導學生找到其天賦之所在,使學生可以在沒有經(jīng)驗的情況下以快速成長起來。如果學生具有的成長潛力和可能性已經(jīng)在其人生中展現(xiàn)出來,教師應該對其進行相應的引導,使其成為該領域閃閃發(fā)光的人才。樹賢人,培育出優(yōu)秀的小賢人,讓其日漸成長為對家庭、社會、國家有用的人才[3]。培育賢人是一個終身的、長久的任務,而在小學階段,教師需要慢慢地讓學生向陽光、積極的道路上發(fā)展。
四、育人目標
綜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及學校特有的賢文化特色,提出其育人目標為:賢良方正、身心強健、樂學有方、特長明顯。賢良方正,美好品德是立人之本,賢明、良善、方厚、正直,是小學生努力的目標;身心強健,身心強健是立人之基,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缺一不可,這是當代人才的基本素養(yǎng);樂學有方,讓學生成為一個享受學習、懂得如何學習的人;特長明顯,具備特長是一項明顯突出的特長會使得學生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
結(jié)語
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時,需要對學生進行精心呵護和耐心付出。對學生要悉心澆灌,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茁壯成長,才能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梁之才。教師應該樹立以培養(yǎng)、促進小學生健康發(fā)展為終身教育目標,使小學生快樂成長,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徐順瓊.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總課題組,2017:5.
[2]夏克波.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研究[A].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成果匯編(第二卷)[C].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管理辦公室,2017:5.
[3]柴曉輝.學生習慣養(yǎng)成教育研究與實施策略[A].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北京中教智創(chuàng)信息技術研究院,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