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福林 盧曉曉
快樂體育是指從情感教學入手,對學生進行以健全的身體教育和人格教育為目標的體育教育思想,它重視愛的教育、美的教育與各項運動所獨具的樂趣,強調學習興趣與創(chuàng)造學習。因此,能激發(fā)學生的體育興趣,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有利于培養(yǎng)自我體育能力與完美的人格,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快樂體育以研究學生的情感需要、體育需要、人格需要為出發(fā)點,把身體鍛煉中的樂趣和學習中的成功體驗作為追求的目標之一;以濃厚的興趣、頑強的意志、適宜的方法來調節(jié)自己的體育學習和鍛煉行為,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快樂、愉悅、和諧的情感與氣氛。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主張以育人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面向終身體育,從情感教學入手,強調樂學、勤學,育體和育心相結合。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二者相結合。在教學結構上,主張教學活動是認知、情感、行為的統(tǒng)一。強調體育教學應是融知識、情感與身體發(fā)展為一體的三維結構。在教法上,主張啟發(fā)式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強調教法的多樣性和學法的實效性。在教學組織上,主張嚴密的課堂紀律與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相結合,強調信息的多向交流與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
快樂體育在教育論上,是以情感教學理論為基礎,認為情感是知識向智力轉化的動力,是聯(lián)系教師和學生的橋梁,是人格發(fā)展的有機組成部分?!绑w育是滿足人類個體及社會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種實踐活動”。(馬克思語)因此,體育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的自覺、主動為前提才可能取得成效??鞓敷w育的提出和實踐引起了下列一些體育教育觀念的更新:
改變了體育教學中單純對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fā)展體力的身體教育觀念,倡導從情感入手,在發(fā)展體力的同時進行知情意并重的人格教育。改變了體育教學中教師強制灌輸,學生機械再現的教學方法,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和啟發(fā)式的教法與發(fā)現式的學法。改變了在體育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的局面,倡導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學習。強調將肉體上的苦轉化為情感上的樂,這就是“以苦為樂,樂在其中”。在意志上主張勤學,反對怠學。
快樂體育從方法論角度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教和學的積極性,使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全體學生在師生融洽、合作的氣氛中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并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充分體驗運動的樂趣、體驗克服困難后取得“發(fā)現”或“成功”的快樂的一種體育教育思想。因此,在快樂體育的實踐中,學生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從而擴展了其體質、個性、能力發(fā)展的自由空間。
也就是將體育教材的內容和增強學生體質的鍛煉因素貫穿于游戲活動中,使學生在各種有趣的游戲中掌握體育知識。
即把優(yōu)美歡快、激昂熱情,富有節(jié)奏感的音樂貫穿于整堂體育教學課中,讓學生在歡樂和充滿激情的熱烈氣氛中開展體育活動。
即根據舞蹈的藝術性,健身性等特點,以男女生喜愛的現代交誼舞、健身操、韻律操等活動內容為主,另外,也可選用不同民族的舞蹈為活動內容,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鍛煉學生的身體,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即充分利用電影、錄像、掛圖等器具,在形象化的教學中,進行演練,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中,進行體育學習和身體鍛煉活動。如武術的有關動作或套路練習。
即把體育課堂放在校外,例如登山、定向越野等,既可以增強體質,又可以培養(yǎng)個性和意志品質。
即借助小集體的力量,讓學生互相協(xié)助,以共同達到掌握體育技能,鍛煉身體的目的。如球類的戰(zhàn)術配合學習。
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與教師一起制定學習方案,自我選擇學習方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這是一種在有意設定的教學景象中,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去做想象性思考,并做模擬練習,這樣極易激發(fā)起學生對這種教學活動的興趣。
在具體操作以上幾種教學方法時,應注意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選擇的教學法應緊扣教學主題,從而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和發(fā)展身體素質。
總之,快樂體育教學不能僅僅以單純享受運動樂趣為目的,而應以系統(tǒng)的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有效地增強體質的科學鍛煉和享受運動樂趣為目的。應結合我國的國情和學校體育客觀因素,吸取其他國家開展優(yōu)秀教學經驗,建立符合我國學校體育客觀實際的“快樂體育”教育學模式,將快樂體育思想滲透到現代體育教學中,設計出多種具有快樂因素的體育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1]解毅飛.體育科研與論文撰寫[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李祥.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鄭建娣.快樂體育思想在學校中的應用[J].體育文化導刊,2002(3):24-26.
[4]趙小剛.快樂體育的方法體系[J].快樂體育論文,2006,5(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