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華 張子蓮
摘 要?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其產生的信息技術已經(jīng)成為當今社會的座上之賓,觸角伸及人類生活的通訊、醫(yī)療等各方各面。而教育作為一項與時代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的育人工程,在貫徹新課程改革、落實核心素養(yǎng)理念等背景下,與信息技術展開合作是趨勢使然。本文筆者依據(jù)教學經(jīng)驗,從備課、上課、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展開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小學科學教學的實踐研究。
關鍵詞?網(wǎng)絡環(huán)境;小學科學;備課;上課;課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15-0020-01
從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到今天人類嘗試突破進入5G時代,短短幾十年間的變化比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發(fā)展階段都要來的迅速,也為教育大計增添了磚瓦。作為一名一線的小學科學教師,在這樣一股洪流中思考如何有效結合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是不可回避也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我們該從何著手呢?本文筆者認為應該回歸到教育的本質、教師的本職上,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備課、上課、課后的常規(guī)教學中,用腳踏實地譜寫小學科學課堂的生命力。
一、備課:生命力的源泉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備課就是促使小學科學課堂這條河流生生不息的源頭。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強、動態(tài)性高的學科,因此對于教師的知識容量與創(chuàng)造力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在信息技術尚未普及的傳統(tǒng)小學科學教學中,一線教師只能從專業(yè)所學、科學課本、圖書館藏、培訓講座中汲取營養(yǎng),效率低且周期性長。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的第一步就是拓展知識邊界,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講授植物種子萌發(fā)所需的外界條件時,也可以從種子自身是否有生命力且完整的胚、是否有足夠的營養(yǎng)儲備及是否不處于休眠狀態(tài)進行內容的補充提升。第二步則是利用信息技術增強教學設計,挖掘網(wǎng)絡的最大潛力,做到連貫、創(chuàng)新與趣味并存,在傳統(tǒng)教學以外引入圖片、視頻、音樂等信息元素,在原有基礎上加以突破,而這種元素的釋放需要借助課堂這個舞臺。
二、上課:生命力的舞臺
源頭所有水滴百轉曲折的面見不過是為了匯聚成股縱身向海,同樣,教師付諸精力的前奏不過是為了課堂上能夠給學生呈現(xiàn)出科學的力量,所以,這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展現(xiàn)的舞臺,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呢?
一方面,巧用信息技術化解教學難點,點亮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之光。由于學科本身的性質,加上教育資源限制與分配的不合理,小學科學教師很難做到將所有模型、圖片或實物帶到課堂上輔助講解教學難點,而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則恰到好處的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搜集教學資料,以多媒體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到平時無法看到的現(xiàn)象,或從未見過的事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例如,筆者在教授植物是如何生根發(fā)芽直至成長這一知識點時,一位女同學提問到:“老師,語文老師說曇花開花是非常美麗的,但是它開放時間很多,所以有了‘曇花一現(xiàn)這個成語,我也想看一看曇花一現(xiàn)的過程?!比绻窃趥鹘y(tǒng)的教學中,教師如想解決學生這個問題還有點棘手,但是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今天這個問題已經(jīng)迎刃而解了,這就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的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教學情境,打破傳統(tǒng)課堂單一教學模式。天性爛漫、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性格特征,而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依本講本”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時候學生會問:“老師,您給我們講述了那么多的動物,那它們到底長什么樣子呢?”這樣的問題使老師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所以,教師應當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科學情境,從感官入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各種各樣的花》一課時,教師可做如下教學片段設計:
導入:(播放Jamie?Llewellyn作品:自然的聲音:陽光花園)
教師:春天是復蘇的季節(jié),是多彩的季節(jié),是鮮花盛開的季節(jié),因此有人說春天是一個百花仙子,今天百花仙子帶著五顏六色的花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很多都是大家在生活中沒有見過的,我們來欣賞一下。
(多媒體動態(tài)播放花朵圖片)
教師:相信同學們都是愛花之人,那大家知道花朵的內部構造是怎樣的嗎?下面老師將在課件上出示油菜花的內部結構圖,請同學們來猜一猜它的各部分別是什么?
……
設計意圖:播放音樂作品,展示花朵圖片,創(chuàng)設舒適情境,調動學生情緒;課件展示花朵內部結構圖,激勵學生踴躍參與,提高課堂活力。
三、課后:生命力的延續(xù)
不管是備課,還是上課,都需要回歸到學生這一本位。因為課后學生對于課堂的延續(xù)也是保證河流生生不息的籌碼與歸宿,更是不斷向前的奠基石。所以,學生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導者,教師所做的更多的是引導的工作,引導學生參與到信息技術與科學的工作中。例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科學欄目,書寫觀后感;可以組織學生建立科學論壇,在論壇發(fā)表對科學的認知;也可以發(fā)動學生設計科學網(wǎng)站,分享科學實驗與科學心得等。方法多種多樣,而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借助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信念,以促進人格的發(fā)展。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小學科學課程建設研究”(立項號:U—98)研究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