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摘 要: 音樂與舞蹈是人類抒發(fā)情感最自然、最原始的表達方式之一。音樂與舞蹈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運用舞蹈律動進行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自素質教育以來,音樂教學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河北省“十二五”課題《舞蹈律動在初一年級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及效果的研究》更是提出了把舞蹈律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深入到音樂教學當中。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樹立自信心,在音樂、舞蹈律動中規(guī)范姿態(tài),陶冶情操,升華精神世界。
關鍵詞: 舞蹈律動;初中音樂;審美;運用
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的發(fā)展下得到了重視,音樂作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以審美為核心的,人們用于抒發(fā)情感世界的實踐活動。通過音樂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美好情感,在音樂的熏陶下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他們的修養(yǎng)。舞蹈之于音樂是不可缺失的,相輔相成的。學生在聽到音樂后按照音樂作品本身的節(jié)奏來編排舞曲,隨之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運用舞蹈律動進行教學,既可以鍛煉學生的體形,使學生變得更加活潑,還能使音樂課堂煥發(fā)光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一、 創(chuàng)設音樂氛圍,激發(fā)學生律動欲望
學生需要在一定的音樂氛圍中才能激發(fā)自身的律動欲望,如果沒有音樂背景作為襯托,單調的舞蹈律動便會喪失活力。教師可以在課前播放音樂,創(chuàng)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也可以利用直觀的道具或者輔助語言,調動學生舞蹈律動的情緒。例如,在教學《鼓樂》這一章節(jié)內(nèi)容時,首先讓學生欣賞非洲的樂器,欣賞馬林巴琴演奏。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非洲人持鼓舞蹈的方法,觀看非洲歌舞視頻。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而舞蹈又離不開鼓。通過觀看禮儀性舞蹈和民間自娛性舞蹈來認識各種各樣的鼓。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隨著音樂律動,可以跳一些簡單的禮儀性舞蹈,如敬神舞、驅邪舞、耕種舞、狩獵舞等。一邊舞蹈律動,一邊感受舞蹈與音樂帶來的震撼,深入了解音樂。掌握非洲歌舞音樂的特征,非洲音樂的節(jié)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非洲人偏愛敲擊樂器,鼓和馬林巴是非洲使用得最多的樂器。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非洲音樂都與舞蹈緊密結合。在音樂的指引下,學生的律動欲望被激發(fā)。隨著音樂搖擺,在舞蹈律動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如此這般,學生就容易掌握非洲歌唱的特點,演唱形式和伴奏樂器。掌握非洲歌唱的曲調特點:音域比較狹窄,樂句比較短小,較少裝飾音,且少用變奏,常做反復。歌曲的旋律結構圍繞一個或幾個中心音,或用重復的旋律型。
二、 結合舞蹈律動,提升學生音樂認識
很多音樂都是通過自身的速度、節(jié)奏、情緒及曲調的特點形成一種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讓聽者去傾聽。有些音樂的表現(xiàn)比較直白,聽者無需深入分析就可聽明白表達的意思。但是有些音樂具有濃厚的藝術內(nèi)涵,需要聽者仔細地去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奧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舞蹈律動一起教學。讓學生能夠提升對音樂語言表現(xiàn)的認識和對音樂的感悟。例如,在進行《阿瑪勒火》的品鑒與學習過程中,學生在初次學習中能夠感受到歌曲的曲調,但是在靜態(tài)的教學模式下很難讓學生明白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歌曲的深刻寓意。對此,教師可以利用舞蹈律動結合,示范性的教授藏族舞蹈的表現(xiàn)特點。從他們的服飾特點:長袖、大襟、寬腰,學習中國藏族傳統(tǒng)歌舞音樂囊瑪。音樂由引子、歌曲、舞曲組成。教學最常見的形式——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后是快板的舞曲。在歌曲演唱時學生配以簡單的舞蹈動作,舞曲的歡快熱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舞蹈去感受各段開頭的特點:縱觀全歌,都是以襯詞起頭的。各段節(jié)奏的特點:每個樂段(除引子外)都使用間奏進行過渡。各結尾的特點:每個樂段結尾都用固定的襯詞及旋律結束。通過舞蹈律動的結合教學,學生能夠明白此歌曲用非常簡練的文字闡明了很多生活哲理,寓意深刻,藝術性很強。這樣的教學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認識,對歌曲的內(nèi)在語言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利用舞蹈律動,增強學生音樂節(jié)奏感
雖然很多學生都喜歡音樂,渴望學習音樂,了解音樂。但是由于自身的音樂基礎較差,致使在音樂課程學習中的學習效率較差,達不到預想的效果。缺乏音樂節(jié)奏感是困擾學生的最大問題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融入舞蹈律動教學,訓練和提高學生的音樂節(jié)奏感,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例如,在進行《斗笠舞 舞劇〈紅色娘子軍〉選曲》鑒賞與學習過程中,學生不能掌握舞蹈的旋律,分辨不出舞劇選段《斗笠舞》的旋律取材于哪里。首先讓學生欣賞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選段《斗笠舞》,然后學唱《斗笠舞》的音樂主題。讓學生伴隨著音樂加入舞步,利用身體的協(xié)調性來調動自身的腳步變化。教師口述,學生跟著記憶音樂節(jié)奏。有的學生能夠記住,但是有些學生則會覺得有難度。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將節(jié)奏與腳步移動進行結合,讓學生盡快掌握音樂節(jié)奏。在舞蹈的律動節(jié)奏中,學生能夠快速地掌握歌曲的節(jié)奏,也可以運用比較的學習方法,將《斗笠舞》與《五指山歌》的舞蹈律動進行比較,如此,學生能夠聽辨該主題與《五指山歌》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樣的教學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音樂節(jié)奏感。
四、 結語
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運用舞蹈律動進行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在舞蹈律動中增強對音樂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他們的音樂表現(xiàn)力。教師以輔助性教學手段運用為宗旨,把舞蹈律動應用于音樂教學當中,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實現(xiàn)舞蹈律動對音樂教學的促進作用。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受音樂之美,感悟音樂的內(nèi)在藝術魅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孟衛(wèi).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及效果的探討[J].學周刊,2016(2):227.
[2]方美茹.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及效果的探討[J].北方音樂,2017,37(14):147.
[3]祖帥.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及效果分析[J].藝術評鑒,2017(11):73-74.
[4]王紅艷.舞蹈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中外交流,20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