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曉健
【摘 要】文章闡述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推行課前演講的理論依據,總結了課堂演講的具體探索與實施:課前演講內容的總體規(guī)劃,即高一講作品,高二講人物,高三講時事;課前演講方式與點評,點評主要有教師引導性點評和學生多樣性評價。還總結了課前演講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與相應的改進設想。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課前演講
一、語文課堂推行課前演講活動的理論依據
(一)語文課程對口語交際的重視
自1924年《新訂初級、高級中學必修國文課程綱要》開始,演說辯論便被正式列入了高級中學語文課程,兩個學年占據1.5學分;1929年頒布的《初級中學國文暫行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口語練習用演說或辯論的方法;1949年葉圣陶為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草擬的《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對高中的目標在“說”上比初中要求更高;1978年教育部制定頒發(fā)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中強調“從初中到高中,學生要學會說普通話,進一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教育部頒發(fā)的2011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表達與交流”中提出“學會演講,做到觀點鮮明而有個性,材料充分、生動,有風度,有說服力和感染力”。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在“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根據具體的語言情境和不同對象,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與溝通?!?/p>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中,口語交際一直備受重視,尤其是在新的課程改革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中包括“說”的活動,而演講則是訓練“說”的能力的最佳形式。
(二)學生對口頭表達的心理需求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認為,個體在社會情境中可以向其他人的行為學習。人既能受環(huán)境中其他人的影響,也能影響環(huán)境中的其他人。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包括“自尊的需求”,即獲取并維護個人自尊心得一切需求,諸如被人認可、贊許、關愛等和“知的需求”。這一切都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需求,而演講恰恰能滿足他們的這些心理需要。通過演講這一自我展示機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贊許,滿足“自尊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受演講者的影響,去探索更多的知識,滿足“知的需求”。
二、課前演講在語文課堂中的探索與實施
(一)課前演講內容的總體規(guī)劃
1. 高一年級說作品,擴大閱讀視野
高一年級的同學剛剛進入高中的大門,知識水平和閱讀視野有限,學習內容的變化,促使他們急需擴大閱讀視野,積累更多的知識。因此,高一年級的演講比較適合“說作品”。一位同學的演講,能帶動大家的閱讀興趣,很好地推動課外閱讀的進行。
(1)我的青春閱讀
這個專題是介紹自己曾經讀過的好作品,可以是單篇,也可以是整本,適合安排在高一年級第一學期。剛剛完成學段的銜接,學生們的演講不會太有深度,向同學們推薦自己欣賞的作品,不僅可以展示自己的豐富的閱讀經驗,同時也能激發(fā)其他同學的閱讀興趣,從而為同學之間就某部作品的更深度交流打下了基礎,濃厚的讀書熱潮逐漸形成,使學校成了名副其實的“書香校園”。
(2)整本經典閱讀
2017年,天津市開始實行新的課程改革,其中語文學科增加了18課時的整本書閱讀。如何順利開展此項教學?筆者在多年前已經做了嘗試,即通過五分鐘課前演講,化整為零,輕松地讀完大部頭作品。比如,《三國演義》適合安排在高一第二學期,每天一章,由主講同學概括章節(jié)內容并做簡短的分析。兩輪下來,整本書就讀完了,而且印象深刻。再如,必修1-5冊書后的推薦作品,不好安排時間學習,于是筆者嘗試著用上述方法推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高二年級說人物,拓展思維深度
高二的學生是高中最活躍的分子,他們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已經不再滿足于了解作品,他們喜歡評論他人,急需表達自己的看法。從寫作的需求來看,高二年級主要訓練議論文,而論據的欠缺是制約學生寫作成績提升的主要障礙。于是,高二年級的課前演講以“說人物”為主。
(1)成敗功過自有后人評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比祟悮v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shù)英雄的足跡,亦記下了很多文人墨客的精彩人生。學生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評說,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從中吸取了寶貴的人生經驗。比如屈原的愛國、蘇軾的曠達、曹操的奸詐與才華;比如海倫的堅強、霍金的掙扎、郎平的擔當、馬云的強大。成功也好,失敗也罷,辯證地看待他人,深刻地反省自己,努力向著成功人生進發(fā)。
(2)拋磚引玉,系列演說
思維是立體的,經過一年學習,高二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了提升,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平面、單點的介紹,在其他同學的啟發(fā)下,慢慢地學會了分類整理。演講內容也越來越趨向專題化。比如,有同學介紹了一個著名的創(chuàng)作型歌手,于是在接下來幾天的演講中,更多關于歌手、音樂的信息便匯聚起來,形成了音樂專題,那些踏踏實實做音樂,一心一意搞創(chuàng)作的歌手或組合被大家熟悉。在分析比較中擴大了認知視野,提升了思維水平。
3. 高三年級說時事,提高思想境界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每一位青年學生應有的意識。高三學生心智已經成熟,他們對社會充滿著熱情與向往,關心家長里短的花邊新聞,更關注事關命運的國家大事。無論從寫作的熱點,還是思維水平的提升,“說時事”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1)家長里短話桑麻
在信息社會中,大量家長里短的花邊新聞充斥我們的視野。教師對于這些“小事”不可輕視,但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例如,學生在演講時就提到了中國式過馬路、瘋狂搶紅包、過洋節(jié)等社會現(xiàn)象。通過理性的分析,同學們認識到了,在入鄉(xiāng)隨俗的同時,要保持理性,遵守社會秩序,不可盲目從眾,要保有知識分子應有的氣節(jié)。endprint
(2)天下大事我評說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青年人的特征,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希望能在國家的發(fā)展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于是,許多事關國家命運的大事便會頻頻出現(xiàn)在演講中。如一帶一路政策、雄安新區(qū)的建立、黨的十九大的召開等等。在大是大非面前,高三學生冷靜睿智地分析,表現(xiàn)出了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每次演講都令人備受感動。
(二)課前演講的方式與點評
1. 課前演講的實施方式
(1)自由的排序與多樣的呈現(xiàn)
課前演講如何進行,根據以往經驗,各班基本采用學號排序法,以此類推,持續(xù)進行。當然也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可以學號逆推進行,也可以采取抽號即興演講的辦法。還有的班級開展某位同學專題系列演講的活動??傊问讲豢删心?,合適就好。
(2)階段性的總結與慶典
根據各班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師的授課習慣,有的班級還定期進行總結性演講,即把大家還沒盡興的話題,單獨安排在雙周的連排課進行深度演講,既滿足了學生的表達要求,也使得正常的課堂教學不受影響。還有的班級每個學期要收集一次演講稿,將其結集成冊,留作紀念,大大提升了學生們的演講興趣和演講稿的寫作熱情。
2. 課前演講的多樣點評
(1)教師引導性點評
演講內容重要,教師的點評更重要。教師的評價有多種,一種是鼓勵性評價。此種適合那些膽小的同學和演講效果不太好的同學,他們需要心理安慰,需要教師的鼓勵以更好地前行。另一種是引領性評價,也是最常用的評價方式。針對學生在演講中出現(xiàn)的表達不當?shù)膯栴},以及精彩的語句等等,教師要及時指出,引領學生斟酌用語,不斷提高學生的“說”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有一種是批判性評價,此種適合內容有爭議的演講。在同學們不能清醒地看待問題時,教師就應及時指引方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比如在一次關于國籍的演講中,一名學生說如果在國內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就可以換個國籍。在是非面前,教師及時止住他的激動情緒,只是平靜地說,在家里受了委屈,也要以“改姓”的方式來反抗嗎?讓同學們瞬間明白了正確的做法。
(2)學生針對性評價
師生互動重要,學生的點評更精彩。為了避免尷尬,學生的點評要逐層進行。最初的學生評價源于演講內容的認同與展開,隨著評價的深入開展,同學間能就某個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觀點爭鳴無關人身攻擊。在思維的碰撞中大家在某方面得到了共同的提高。如同學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傳統(tǒng)技藝傳承的問題。于是有同學提出,為什么大師級人物越來越少?是師傅少還是徒弟少?問題尖銳,引發(fā)了同學們的熱議,因時間有限,討論延續(xù)到課外,許多同學在周記中紛紛對此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既鍛煉了口語,也推動了練筆,很精彩。
三、課前演講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一)點燃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激情,提高了語文學習的興趣
課前演講可以看作是一堂課的引線,它點燃了整堂課的學習熱情,幾分鐘的演講與點評,瞬間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使之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而教師的精彩點評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學間的思維碰撞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促進作用,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二)促進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1. 提高了閱讀與寫作能力,推動了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而演講則能在鍛煉“說”的同時推動學生閱讀活動的進行。在同學的相互影響下,會產生大量的閱讀活動,讀人物傳記,讀經典,讀專業(yè)論文等,在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同學們會以讀書為榮、為樂。而大量的閱讀促進了語言的積累,每天的演講則促進語言的運用,教師的針對性點評則提高了寫作知識的運用,久而久之,大多數(shù)同學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
2. 師生思維的積極碰撞,提升了思維品質和審美能力
演講就是在向觀眾傳達自己的觀點,一個同學演講,眾多同學同時分析與質疑,教師的點評、同學的交流使得演講主題越來越理性化。如同學講了“大國工匠”主題,于是在師生的共同分析中,同學們明確了應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如何看待那些真正敬業(yè)之人,更明白了自己也應以工匠之心對待每一件事。
四、課前演講的不足之處及改進設想
(一)不足之處
1. 時間的隨意性
課前演講最大的困擾是時間,時間過短流于形式,過長則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而同學的積極性需要鼓勵和保護,不忍心則促成了許多課堂“喧賓奪主事件”的發(fā)生。
2. 教師點評的無效
許多班級的演講近于荒廢狀態(tài),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點評無效,不能激發(fā)同學的演講熱情,因此演講無法持續(xù)下去。教師的點評不能泛泛鼓勵,那樣學生會以為老師在敷衍;教師的點評需要專業(yè),對閱讀、寫作及人生各方面都應適時指導,如果不能,演講的外驅力就會嚴重受挫。
(二)改進措施
1. 規(guī)范演講機制
限時演講,能促使學生精煉語言,提升表達的有效性;限量評價,其余周記交流,這樣節(jié)省了時間,激發(fā)了寫作動機的產生。
2. 加強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
教師的點評要及時到位,這就要求教師要擴大閱讀量,關注社會生活的變化,與時俱進,同時要及時更新專業(yè)知識,能從語文專業(yè)的角度對同學的演講給予技術性評價。
總之,語文教學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應不斷地學習,永遠走在專業(yè)成長的大路上。
參考文獻
[1]顧黃初.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百年事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