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要:隨著《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一系列文化綜藝類節(jié)目的熱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嶄新的姿態(tài)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們不禁要反思我們的課堂語文教學出了什么問題,導致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愈發(fā)欠缺,提筆忘字、書寫潦草、辭不達意等等問題困擾著很多一線教師,使我們每每面對學生問題時都苦不堪言,批改作文更是讓人頭痛,很多學生的作文連修改都無從下手。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高中;語文課堂
當課業(yè)負擔襲向每個學生,學生的所有閑暇時間都奔波在各個補習班,根本無暇閱讀;由于升學率的壓力,老師教學時也過于功力,根本不會下功夫去挖掘詩詞和古文背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面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我們高中的語文課堂也應該利用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展示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之成為符合“立德樹人”要求的合格人才。
在實際教學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首先,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挖掘古代先賢思想的精髓和人格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的文言文單元精選了三篇極富思想性的文章:《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和《鴻門宴》,授課教師可以利用這三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和教化。
《燭之武退秦師》中佚之狐的慧眼識英,鄭伯的知錯能改,晉侯、秦伯的審時度勢,尤其是燭之武的忠肝義膽、智勇雙全都描寫得入木三分,仿佛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閃現(xiàn)著前人智慧的靈光,晉侯那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就可以作為很好的思想教育的范本,對學生進行“仁義”教育,讓學生去深入探討何為真正的仁義,進而去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
同樣,《荊軻刺秦王》中,荊軻的慷慨赴義、大義凜然,《鴻門宴》中劉邦的大智若愚,張良的運籌帷幄,樊噲的粗中有細也都對學生有很大的觸動。在《鴻門宴》的教學中必然會涉及項羽人物形象評價的問題,學生在對其“優(yōu)柔寡斷、剛愎自用”和“光明磊落”的爭鳴中會對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經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能夠客觀看待歷史人物,并延伸到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日常交往中能夠做到更好地接人待物。
此外,高中教材中還有諸如《陳情表》《項脊軒志》等篇目,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拳拳真情感人至深,借此可以在學生中開展感恩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從古代文化中汲取力量來感悟親情,滌蕩心靈。
《張衡傳》中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莊子·逍遙游》中的汪洋恣肆的論證,《赤壁賦》中的博大、豁達的心胸,《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先國家而后私仇的大度無私,《勸學》中對學習過程積累——堅持——專心的精彩詮釋,《師說》中對從事之道的講析論證,無不精彩絕倫,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便可以讓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放異彩、深入人心。
其次,利用詩歌教學陶冶學生情操、涵養(yǎng)學生心靈。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精選了很多篇優(yōu)秀古代詩歌,從《論語》《離騷》到魏晉風骨、《孔雀東南飛》到《長恨歌》和《長相思》,篇目覆蓋各個朝代,篇幅、類別各異,可謂百花齊放。
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詩歌內容,把握詩歌情感,更好地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
《離騷》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該詩雖是節(jié)選原詩的一部分,但學生理解上去難度很大,很多生澀的字詞和大量語義相近的句子,讓學生在背誦和填寫理解性默寫題時苦不堪言。反思一下我們的教學,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就詩講詩,簡單通譯,然后就要求學生背下來,但如果我們能夠全面鋪開屈原的生平經歷,深挖他的思想核心,把詩歌文字背后詩人的那種“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心疾首,那種“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的無奈糾結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結合起來,把所有詩人選取的意象分門別類地串聯(lián)起來解讀,那詩歌呈現(xiàn)給我們的將不再是孤立、生澀的字詞,而是立體鮮活的詩人形象,將這種形象深埋心中,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可以在詩歌中與古人思接千古,可以感受古代文化的驚人魅力。
李白作為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蜀道難》、《將進酒》和《夢游天姥吟留別》都體現(xiàn)出他那種豪放不羈的灑脫,不畏艱難的狂放,他的自信、他的樂觀激勵了多少面對困境一蹶不振的學子;杜甫忠君愛國、憂國憂民,他的《登高》《登岳陽樓》都寫出了一個垂垂老矣的愛國詩人對國運沒落的深重哀痛,個人處境的困窘從未讓詩人放在心上,國家的衰亡才讓詩人夜不能寐,不能不說對學生極具教育意義。
而李白和杜甫也深受高考命題人的青睞,其詩篇多次進入語文高考試卷,所以,有教材延伸到課外,由點及面地進行拓展,既能使學生提高個人文化素養(yǎng),也能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何樂而不為呢?這樣,對學生的古詩詞教育,不是比觀看《中國詩詞大會》之類的文化綜藝類節(jié)目來得更直接嗎?
再次,利用名著名篇選讀,使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深入人心。
人教版必修教材的課文中選擇了《林黛玉進賈府》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兩篇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古代小說。在教學中,我們除了關注課文呈現(xiàn)出來的人物性格之外,還可以通過視頻教學和資料補充來給學生介紹其中包含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家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與高考試卷中的文化常識常見考點中的人名稱謂聯(lián)系起來,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能指導高考答題,一舉兩得。
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體現(xiàn)在所有古詩文中,也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們每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經常會在繁雜的生活壓力下迷失自我,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不斷在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力量,繼續(xù)前行。習近平主席在公開場合發(fā)言時曾多次引用古代名言警句,并賦予了它們時代的內涵,喚醒人們重新關注傳統(tǒng)文化。
語文教學承擔著傳承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資源來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課堂上生根發(fā)芽,開出絢爛的花朵。
參考文獻:
[1]施昌曙.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J].高考(綜合版),2015(10):248.
[2]李杰.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思考[J].初中生優(yōu)秀作文,2015(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