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務是“教會學生自己能讀書”。文本解讀能力從哪里來?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就要立足教材,抓好文本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以一篇帶多篇,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以單元學習主題為抓手,以深度學習目標為指向,深入解讀文本,通過深度學習活動來達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教會學生閱讀文本的基本要素,閱讀文本的具體方法,教會他們自己會讀,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下面以部編教材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為例,闡述我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文本;文海;深度學習;教學實踐
一、培養(yǎng)深度解讀文本的能力
當前部編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教學內容需要我們教師自己去選擇與創(chuàng)生。在創(chuàng)生和選擇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離文本和學生太遠。很多老師的設計初衷是建構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但架空文本、遠離語言品味,問題設計籠統(tǒng),小組交流有過場痕跡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堂課下來,有些同學的思維狀態(tài)還停留在自己分析的水平,甚至還未讀懂課文。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精細閱讀、深度解讀,提高新課程課堂的有效性,是我們一線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1.誦讀品文本
部編教材八年級三單元是本套初中語文教材的第一個文言詩文單元,要在七年級分散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的共同特點,抓住寫景抒情這條主線,實施單元整體教學。而這個單元都是我國古代歌詠自然山水的優(yōu)秀篇章,尤其適合誦讀。如《記承天寺夜游》,學生以比讀、美讀、齊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看到了承天寺美麗的夜景,也讀到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的“抑郁不得志”之情。
2.咀嚼析文本
在閱讀教學中,對于作者用心斟酌的最準確、最傳神地表達感情的字詞,對那些內涵豐富而又深刻的語句段落,要引導學生反復咀嚼、玩味、品析。如在教學本單元的《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我和學生重點賞析寫景名句。
3.質疑悟文本
《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神品。這次教學實踐我用三句話引領學生解讀文本,解讀作者:“在云中寫詩。在泥里生活。在歲月里灑脫?!蓖瑫r每個環(huán)節(jié)推薦能分別體現這三句話的詩詞。通過三讀三賞三薦,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達到讀文、讀人、讀世的教學目的。
讀再讀課文,我毫無頭緒。既然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我何不從表達方式入手,以三句話來解讀文本,解讀蘇軾?且讓我試一試。
課堂伊始,我拋出一個問題:“暑假咱們讀了寫蘇軾的兩本書,大家能不能用簡潔的話概述你心中的蘇軾?”
(屏顯:我心中的蘇軾)
學生踴躍發(fā)言:為文為人都堪稱后代文人的楷模;胸襟豁達的政治家;詩詞文俱佳的大文豪、把詞引領向一個新高度的偉大詞人……
我一一頷首:“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軾。我想用三句話來概述我心中的蘇軾——在云中寫詩。在泥里生活。在歲月里灑脫。”
我轉身在黑板上寫下這三句話。學生肅然。
一個反應敏捷的孩子興奮的舉起了手:“我明白了,這是在概括蘇軾的寫作風格、人生經歷、人格品質?!?/p>
眾人鼓掌,
(屏顯:《和子由澠池懷舊》《飲湖上初晴雨后》)
可是,燦如彩云的才華,并不能阻止一個人陷入命運的泥淖。蘇軾的一生就是一個陷入泥中、泥中生活、泥中自得的過程。你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嗎?請再讀課文。
學生默讀,思索。
生:“寫下這篇文章時,蘇軾被貶黃州,有職無權,門前冷落。這就是他身陷泥中。”
我:“門前冷落?何出此言?”
生:“‘念無與為樂者。說明這貶謫的日子里,他身邊的朋友已經不多了。能夠共賞美景的知音就更稀少了?!?/p>
我:“懷民是他的知音嗎?何以見得?”
生:“‘懷民亦未寢中的‘亦。同是被貶之人,同樣的遭際,同樣無眠。蘇軾應該是為之而感到了心有靈犀,或者說惺惺相惜的喜悅吧。”
我:“除了懷民,在文中蘇軾還有一個知音?!?/p>
生若有所思:“文中只有兩個人呀?”
我:“再讀讀課文?”
生:“找到了!還有一個知己是月亮!‘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分明是月光知道他心中委屈落寞,主動走進屋子里來邀請?zhí)K軾夜游嘛!”
眾人笑,鼓掌。
我:“說得好!反對變法,屢遭貶謫??諔汛笾?,無處施展。在這樣的泥沼中,蘇軾的心靈沒有深陷污泥一蹶不振,卻反而與皎皎月色為友,與知己把臂夜游,談笑自若,這可不就是泥中生活,泥中自得嗎?請課外細讀兩首詞,感知泥中的蘇軾?!?/p>
(屏顯:《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和《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夢記》)
我:“一個云端的詩人,一個泥中的謫人,蘇軾如何做到以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將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融為一體并且彪炳千秋的呢?文中的哪一句讓你看到了蘇軾強大的內心?讓我們三讀課文?!?/p>
生讀。
生:“我認為文末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一句體現了蘇軾內心之強大。他也有郁郁不得志的悲憤,但這樣苦悶的被貶之人,居然還有閑情賞月,把個人榮辱置之度外。這是多么豁達樂觀的心境!”
生:“還有點小得意吧。如此美景,只有懂得美、珍惜美的人才能擁有?!?/p>
生:“賞月之舉應該也有對自己和同是被貶之人的懷民的寬慰吧。古人仕途失意,不是經常就寄情于山水之中嗎?”
話音剛落,眾人鼓掌,我被感動了:“‘超越了孤獨——說得多好!而且我發(fā)現你發(fā)言的時候用了第一人稱‘我,我覺得,你已經走進了蘇軾,你,就是蘇軾的知己!(生笑,鼓掌)?!?/p>
我:“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在逆境中,他自解自適,將人生的挫折化為審美的機緣。不灑脫,何以在云中寫詩?不灑脫,何以在泥中自得?黃州是蘇軾心靈成長到最高峰的地方。在這里,他寫下了最能體現他一生超然灑脫的一首詞:
(屏顯:《定風波》)。
學生齊誦。
在朗朗書聲中,在炯然有光的眼神中,我似乎看見了孩子們與蘇軾穿越時空的對視和握手。我想,我嘗試想達到的教學效果已然呈現。
是以為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