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摘 要】 新課程改革打破了傳統(tǒng)固有教學模式的束縛,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對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認識不能只局限于學習層次,而是要付諸教學實踐,這樣才能真正走進新課改、走進新課標,才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使語文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文章將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tài)。一方面是因為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另一方面是由于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jié),缺乏現(xiàn)代生活氣息,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課堂氣氛沉悶,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別要注重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實踐。
一、釋放學生個體,張揚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課程標準提倡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因此,開展實踐性教學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行為品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學生通過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參與實踐,豐富了語言知識,拓展了學習空間,積累了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另一方面,實踐能從課外向課內輻射,促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需求課外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從而做到以課內帶動課外,課外促進課內,互為補充,優(yōu)劣得所。同時,實踐性學習能過有效地解決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矛盾問題。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迎合了靠死記硬背奪取應試高分的需要,雖然今天我們大喊實施素質教育,但是,依靠考試來選拔人才的機制不可能一下子得到根本的解決。何況,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不可能一下子退出歷史舞臺。
重視語文教學的學生實踐,切合中學生的活潑好動,求新求異心理,能夠方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電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過程積極化,使學識保有較高的學習熱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習語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必將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適時指導,解決“動”的困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肯定或多或少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問題和不順,這便需要教師給予及時指導。如教給他們查閱資料的方法,從資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解決疑難和困惑的方法,給他們提示個性創(chuàng)作的建議,鼓勵他們抗挫折,保護他們參與活動的自信心。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既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又不能盲目地看高學生,否則,對學生束縛太多,不利于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揮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放任自流,往往會因錯過有效指導而造成耗時低效后果的出現(xiàn),從而導致活動目標大打折扣。教師應是學生活動過程中的解惑人。
三、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利用教材資源
教材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資源,但我們很多老師還停留在簡單的復制和移植中,這就難免會造成教學氛圍的枯燥,教學方式單一乏味,長時間下去,學生的積極性也會降低,甚至不再喜歡語文學科。我們絕不能死板地使用教材,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總結歸納,大膽創(chuàng)新,根據(jù)教學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內容,從實際出發(fā)調整教材內容順序,并結合初中教學的實際,加強對教學內容的補充,積極整合和發(fā)展,實現(xiàn)教材使用的創(chuàng)新。如在《桃花源記》一課的講授時,我們可以把初中教材中所有與陶淵明有關的作品整合在一起,組建一個陶淵明作品專題,讓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陶淵明及其作品特點。又如,我們在學完《紅樓夢》一文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讀《紅樓夢》的課外活動,進一步拓展語文教學的廣度與深度。
四、面向全體,提供舞臺
初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促使學生將語文知識運用于實際的重要課程,對于提升學生操作能力、語文知識運用能力和開闊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作用。教師的教學不是為少數(shù)人服務的,而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既能掌握所學的知識,又能熟練運用。語文實踐活動課同樣如此。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人人都有“動”的機會,精心設計活動形式。如在教學《成語接龍》中,我特地安排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提出第一個成語。在接龍過程中,優(yōu)先成績差的同學回答,及時表揚和鼓勵。班內同學的學習熱情被充分激發(fā)起來了,你講我答,互相競爭,氣氛十分活躍,為語文綜合實踐教學增光添彩。
五、結合社會生活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這種活動課以課堂為主陣地,起于課堂,也可以跨出課堂。我們嘗試進行了如下活動:
《世界何時鑄劍為犁》、《兵器世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趣談》是結合經濟、歷史學科的知識進行設計的。
《海峽兩岸一家親》,則是結合臺灣當局分裂祖國的行徑,結合時事熱點問題進行設計的。
《西行漫記》是結合西部開發(fā)的形勢進行設計的。
這些活動跨越古今時空的隧道,縱橫東西方文化,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動口、動腦、動手能力,讓語文教學的形式和途徑變得多種多樣、新穎有趣,讓教學過程不再陳辭老調、千人一面。通過正確把握教學活動的合理形式和途徑,鼓勵學生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角色中,手腦并用,從而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實踐活動得其生活之源,揚其“活動”之波,是鮮活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授學生以漁,導學生以法,開其源,活其流,初中語文實踐活動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的前景廣闊無邊。
【參考文獻】
[1]賀衛(wèi)東.體驗式語文教學的意義與建構.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06)
[2]程敏.淺談語文教學與教師資源的開發(fā)[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1(10)
[3]李春燕.淺析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27)
[4]何立新,王雁玲.基于問題解決的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嘗試[J].語文建設,2017(4):27-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