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麗彬
(云南省文山州廣南縣人民醫(yī)院 云南 文山州 663300)
PICC(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能夠避免患者手臂靜脈與化療藥物直接接觸,能夠使藥物對血管造成的刺激得到減少,可對上肢靜脈發(fā)揮保護作用,可降低靜脈炎等發(fā)生率,同時還能夠緩解患者疼痛,有助于促進其生活品質的提升。此次研究旨在探究PICC置管后常見并發(fā)癥的引發(fā)原因以及護理措施,現做如下報告。
將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并出現并發(fā)患者的腫瘤患者中隨機納入29例作為研究對象,女性13例,男性16例,年齡29至78周歲,平均(46.3±5.2)歲。2例患者頭靜脈穿刺,15例患者正中靜脈穿刺,12例患者貴要靜脈穿刺。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8例患者導管脫出、4例患者機械性靜脈炎、5例患者導管堵塞、6例患者感染 ,經過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后患者病情均得到抑制。
分析患者出現各類并發(fā)癥的引發(f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1.2.1 穿刺點出血 穿刺后24至72小時發(fā)生穿刺點出血的幾率較高,主要引發(fā)原因為:護理人員穿刺時未做到一針見血;穿刺針較粗導致患者血管和皮膚被刺破;患有肝功能不全、血小板低下等病情患者需要較長凝血時間,易發(fā)生出血現象;患者過度進行肘部活動。為了降低穿刺點出血率,護理人員需要提高穿刺水平,有效減少局部出血現象;避免在肘窩部位進行穿刺;進行穿刺前對患者血小板計數以及凝血功能等進行評估;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大幅度活動[1]。
1.2.2 導管脫出 患者大幅度活動或者導管固定不當等容易出現導管脫出現象。因此需要妥善固定導管,換藥時需要對導管刻度進行觀察,防止出現導管牽拉現象,不可重新插入脫出導管避免細菌入侵血管[2]。
1.2.3 機械性靜脈炎 患者穿刺后3至5天發(fā)生機械性靜脈炎的幾率較高,主要引發(fā)原因為進行穿刺時由于快速送管而導致靜脈瓣受損;患者對PICC置管認知不足,容易產生抗拒、焦慮等負性反應;穿刺部位不合理;置管后患者頻繁活動導致血管受到擠壓。護理人員需要依據患者的具體血管情況選擇合適的導管進行穿刺;置管前對患者加強健康宣教,使其緊張情緒得到緩解;盡量選擇患者右側手臂置管;應用地塞米松和肝素鈉混合溶液持續(xù)浸泡PICC管6至8分鐘后再行置管操作,置管后24小時需要進行無菌貼膜更換,指導患者適量運動;若患者出現機械性靜脈炎,應將其穿刺部位抬高并應用喜遼妥軟膏外敷治療,若患者病情改善不明顯則需拔管[3]。
1.2.4 導管堵塞 主要引發(fā)原因為沒有應用脈沖式正壓封管引發(fā)回血現象而導致導管堵塞;脂溶性液體以及高濃度液體在PICC管壁上沉淀堵塞管腔部位;混合應用有配伍禁忌的藥物時導致微粒出現;后續(xù)維護不及時。為了降低導管堵塞發(fā)生率,必須保證沖管以及封管的規(guī)范性,置管時應依據具體應用的藥液選用脈沖式沖洗導管;輸注血液、脂肪乳等液體后需要應用10至20毫升生理鹽水脈沖正壓沖管然后方可行其他液體輸注;若患者年齡較大或者血液黏稠度較高,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鈉;告知帶管出院患者定期回醫(yī)院沖管以及更換肝素帽;發(fā)生導管堵塞現象時不可沖管或者用力推注,應該先將肝素帽去除,若導管不暢可應用5000U/ml尿激酶,若導管仍然不通暢可行拔管操作[4]。
1.2.5 感染 進行導管置入以及導管維護時無法保證操作的無菌性,長時間留置導管造成皮膚細菌侵入血液并引發(fā)感染現象。穿刺前需要對皮膚進行消毒;及時更換污染敷料;告知患者定期返院接受導管維護;拔除導管時應用無菌注射器與導管相連,邊拔邊抽吸,避免發(fā)生血栓脫落現象而引發(fā)栓塞[5]。
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析表調查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滿意情況,總分100分,<60分:不滿意:60至80分:基本滿意;>80分:滿意。
經過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后患者病情均得到抑制,1例患者不滿意,12例患者基本滿意,16例患者滿意,滿意度為96.55%。
PICC置管能夠使導管留置時間獲得延長,同時具有操作方便、維護簡單、應用安全的特點,能夠使患者免受反復穿刺所帶來的痛苦。但是若護理不當容易引發(fā)較多并發(fā)癥,不但會影響治療進程,還容易加重患者身心痛苦。為了降低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必須對患者因素進行全面評估,同時選擇合適靜脈進行穿刺并做好導管維護工作。
此次研究中經過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后患者病情均得到抑制,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55%。PICC置管后常見并發(fā)癥主要包括穿刺點出血、導管脫出、機械性靜脈炎、導管堵塞以及感染等,為了保證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病情改善,護理人員必須確保各項置管操作無菌進行并應用正確的維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