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摘 要: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課缺乏語文性的問題,解讀了部編教材的創(chuàng)新點為解決這種現象所帶來的可能性,指出了如何還語文課以語文性的關鍵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性;部編教材
小學語文教學有這樣一種尷尬現象:任何其他學科的老師聽一堂語文課,都可以對這堂課評頭論足一番,理由很簡單——我從小說中文,課堂上教的字詞我都認識,讀的課文我都理解,講的道理我都明白,怎么不能來評價呢?
語文老師們都是欲極力為之一辯的,但是又從何辯起呢?確如其說,小學語文課堂不就是在認字詞、讀課文、育德行嗎?除此之外,還教了些什么呢?語文課有體現語文核心素養(yǎng)嗎?語文課有突出語文學科特點嗎?沒有!因為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內容沒有這樣的要求,也沒有體現這樣的語文教學思路。一線語文老師僅僅從教材的編排中看不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找不出明確的語文教學目標、理不出清晰的語文知識體系。所以老師只好自食其力,在混亂的教材中這里插一點文體知識,那里加一點語法知識,零零散散,顧此失彼,這也導致了一篇課文教下來一千個語文老師就有一千個教學目標的現象。而大多數的小學語文課堂則以課文內容和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以教學中的人文內容的熏陶和拓展為單元教學整合目標,至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什么的早已無跡可尋。
甚至許多高中生的語文基礎知識都非常薄弱,更不用說理解表達運用的能力。這種現象不由得讓人質疑:學生學習了那么多年的語文究竟學到了什么?是真正具有語文學科特性的語文知識,還是學了多年僅僅會識字的思想品德課呢?小學語文教學作為語文基礎年段教學,究竟該以語文知識為教學核心還是以品德教育為核心?如何在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探究能力之間取得平衡,齊頭并進?
部編教材也許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一、以工具性體現語文性
以往教材的編排中,人文性目標在教材中有直接呈現,甚至很多單元都是以人文性主題來組織的,但是工具性目標往往不確定。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指出的七個創(chuàng)新點中提到,新教材有更加靈活的單元體例,單元結構呈雙線——人文要素、語文要素,語文教學中無論是工具性目標還是人文性目標都應得到實現,重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重建語文知識體系,這就明確了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改變過于注重課文中的人文教育而忽視語文工具性的教學模式,教學應更突出工具性的訓練學習,語文課應該是教語文,而非教課文。
部編教材中每單元的語文知識點在語文園地、課后思考題、課文補白都有復現和強調,同時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同時還強調文本意識,這就大大凸顯了語文的工具性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應明確目標意識,以教學內容、基礎知識為依托,穿插或多或少的人文教育,將核心教學目標放到語文知識的運用表達上,也就是語文的工具性上,這才體現了語文的學科專業(yè)性。
二、以主體性體現語文性
部編教材主編陳先云指出的“六個意識”中強調,小學語文教學要凸顯主體意識,指出語文老師應建構起真正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課堂上不能只注重夯實語文基礎知識,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我們既要強調目標意識、強調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要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要改變小學語文教學的尷尬現狀,首先要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理念,轉變教基礎知識的教學為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探究能力、創(chuàng)造性學習為目標的教育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樣所有文本就都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而非學習文本內容的單一篇章。
三、以運用性體現語文性
在教學中,我們還應該清楚語文課程內容和語文教材內容的關系,方能更好地契合部編教材的新教學理念。語文課程內容指的是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tài)度和價值觀要素,也就是教什么。語文教材內容指的是為有效地反映、傳遞課程內容諸要素而組織的文字與非文字材料及所傳遞的信息,也就是怎么教?!罢Z文課要關注表達:老師要關注學生的表達,將讀、說、討論、發(fā)言的機會留給學生;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表達,圍繞課文、挖掘文本、關注作者的遣詞造句。”所以我們的教學應該研究作者是怎么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描寫的,而不是研究文中的人怎么樣,文中的內容有哪些,由此看來,明確教什么甚至比怎么教更為重要。課文內容只是初步的語言輸入,利用課文將課程內容內化,然后重組表達,這才是語文課的語文性所在。部編教材中閱讀教學呈“三位一體”——教讀、自讀、課外閱讀,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體制;要提高寫作教學效率。這些創(chuàng)新點強調的是語文的表達、運用。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理解,最終在于運用,語文課堂應該實現從理解到運用的超越,而部編教材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
部編教材的這些改變給我們一線教師提供了系統(tǒng)的語文知識教學體系、明確的教學目標、清晰豐富的教學素材,更富有科學性、指導性,讓老師有路可循,有的放矢,找到了如何上出有語文性的語文課的方向。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