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
摘 要:簡便運算,在小學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大大提升。首先對其概念進行研究,其次對概念的性質進行研究,最后提出學生解題思維的鍛煉。
關鍵詞:小學數學;簡便運算;教學策略
新課標對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簡便運算是小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進行該部分教學時,教師需要使學生對概念知識具有明確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對其性質進行總結,最后,需要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一、熟記概念,奠定基礎
概念是實現運算的必要前提,在進行簡便運算教學時,需要讓學生將定律概念爛熟于心。所以,老師在教學該部分時,第一步要做的是,需要讓學生全面理解該部分概念,然后將其爛熟于心,使學生在進行計算時具有堅實的基礎,從而實現更好的應用。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手段實現概念教育的強化。例如,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例題,讓學生對概念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同時將其爛熟于心。在教學乘法交換律時,教師可以利用例題展開教學。例如“125×27×8”,因為之前的基礎,學生可以輕易看出來125和8相乘可以得到1000,然后將其和27相乘,得到27000。
利用該道例題,可以使學生對乘法交換律具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具體方法為:首先,老師將該題目放在板書上,讓學生自己展開運算,然后向學生拋出任務“誰能最快算出這道題的結果”,在學生得出結果后老師先讓一個同學將自己的運算過程在黑板上進行展示,然后老師再提出問題“誰有和他不一樣的方法”,讓另一個同學換一種解題方法,教師可以多請幾位同學上黑板,多找?guī)追N辦法,最后讓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觀察,得出最簡便的方法,也就是乘法交換律。如果在課堂中,沒有同學提出乘法交換律的使用,教師需要進一步進行引導,使學生認識乘法交換律。利用該方法,不僅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產生更大的認識,也使學生的課堂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展現。
二、完善性質,補充方法
性質是實現運算的重要條件,在教學該部分時,老師需要采取必要手段使學生對運算性質具有明確的認識。在實現該教學目的時,老師第一步需要做的是使學生正確認識運算性質,然后在此基礎上認識不同性質的使用特性,包括被減數減去差得到減數,除數和商相乘得到被除數,被除數和商相除得到除數等,從而產生更多的計算方法。
例如,教師在課堂進行之前,首先進行多道例題的運算,在進行例題設置時,一定要對學生的知識結構高度掌握,盡量使用指向性明確的例題,同時難度設置不宜較難。在學生完成題目計算后,教師可以對同學們進行分組,然后拋出任務“同學們分組將這些問題歸類一下,將使用相同方法的題目歸到一類,然后總結一些使用該方法應該注意的問題”,給同學們十到十五分鐘的討論時間,然后各組總結發(fā)言,在學生發(fā)言之后,教師進行課堂總結,然后由學生自由發(fā)言,說出自己的見解,如果出現一些錯誤的見解,老師也不能打擊同學們的積極性,可以說“某某同學的見解很獨到,但是如果我們用某一種方法是不是更好一些呢?”使學生將關注重點轉移到正確方法的使用上,忽視錯誤見解,從而保護該同學的自尊,也使同學們對于課堂內容產生正確的看法。與此同時,使用該方法,也使新課標提出的以人為本得到更好的展現,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三、訓練思維,靈活應用
在學生對概念和性質都得到深入了解后,需要實現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學生要學會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老師必須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舉一反三,使課堂效果得到提升。
例如,在課堂開始時,老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進行分組,實現分層教學,然后根據學生的能力高低進行多道綜合性題目的計算,讓學生自主尋求最簡單的解決方法。題目的設置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能力高低進行設置,使學生感覺到難度,但是難度也不能超過學生的認知能力,否則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從而使其產生厭學情緒。通過一些需要放射新思維的例題,可以使學生的縱向思維以及橫向思維得到鍛煉,在進行解題時,可以更加具有條理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題思維,同時利用該方式展開教學,教師也可以對課堂知識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全面深刻的認識,在一定意義上,也使老師的教學能力得到提升,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在進行該部分教學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具有全面的認識。因此,教師首先需要讓學生對概念具有深切的認識,然后對不同的概念的性質進行深入分析,對課堂內容進行總結。最后在此基礎上,實現學生對課堂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使課堂效果得到極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雪蓮.淺談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的一些策略[J].新課程(上),2015(4):102.
[2]劉光才.淺談小學數學簡便計算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2017(3).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