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麗
[摘 要]傳統(tǒng)的品德課堂教學,教師總是把道理和知識的講解作為教學重點,學生缺乏動手、動口的機會,導致學生不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品德教學效率不高。學習不僅要用腦子思考,用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說、手操作,而且要自己親自經(jīng)歷,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學生親身體驗的直接經(jīng)驗才是他們自己的學習成果,使學生能夠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感官參與;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36-0067-02
在以往傳統(tǒng)的品德課堂中,教師總是把道理和知識的講解作為教學重點,很少關注學生是否已經(jīng)把道理弄懂了、消化了,是否已經(jīng)將所學內(nèi)容內(nèi)化為自己的東西,是否真的受到了觸動,導致學生動手、動口的機會很少,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地聽課,很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與已有認知,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边@里所謂的多種感官參與,是指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的耳、眼、嘴、鼻等感官進行刺激,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視、聽、味、嗅、觸覺,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受到信息的刺激,有助于學生以感官的方式去吸收、去體驗。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習慣于用某種感官去感受世界,如有的人靠眼睛觀察這個世界,有的人靠耳朵聆聽這個世界,有的人則用肢體去感受這個世界……如果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感官體驗、探究信息,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一、視覺刺激,讓學習更直觀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占83%,而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研究表明,80%的學生是視覺型的。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視覺刺激,會使學生的學習更直觀、有趣。
例如,《道德與法治》第一冊的第一課《說說我自己》中有這樣一個教學內(nèi)容“知識窗——我從哪里來”,編者旨在通過此內(nèi)容的教學,使學生知道自己是怎么來的,初步了解生命的科學起源,激發(fā)學生感恩生命的給予者——父母。對于“生命的科學起源”,一教師進行如下教學。
師:你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嗎?
生1:媽媽說我是她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
生2:媽媽說我是從她肚子里蹦出來的。
生3:媽媽說我是撿來的。
……
(師讓學生先觀察課本第四頁的圖片,再觀看動畫《我從哪里來》,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圖片、動畫的內(nèi)容,并說說自己是怎么來到這個美麗世界的)
生4:哦,我知道了,是爸爸身上的小種子與媽媽身上的小種子碰到一起,就創(chuàng)造出了我!
生5:我在媽媽的子宮里生活了十個月,媽媽的肚子裝不下漸漸長大的我,我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
……
“猜猜他是誰”:多媒體出示班級里一些學生剛出生的照片,師請學生到臺前講講自己剛出生時的情況,如身高、體重等。
師:比較出生證上的自己和現(xiàn)在的自己,說說自己各個方面的變化。
……
上述教學,通過觀看圖片、動畫,學生趣味盎然,激起了探究的欲望。通過看胎兒各個階段生長發(fā)育的動畫,幫助學生了解神秘的生命起源,即“爸爸媽媽共同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在媽媽的肚子里成長”。這些圖片、動畫的有效應用,刺激了學生的視覺,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生命孕育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圖像、圖表、流程圖、思維導圖和板書、PPT、視頻短片、動畫等進行視覺刺激,幫助學生學習及記憶,然后組織學生交流、想象,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聽覺刺激,讓學習更有趣
聽覺也是人們接收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研究表明,有15%的學生是聽覺型的,他們上課時以聽為主,善于通過接受聽覺刺激進行學習,而且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喜歡聽故事或講故事。也就是說,這類學生通過講授、討論等口頭語言的方式接受信息。因此,教師可盡量把一些材料轉換為聲音,或盡量采取出聲朗讀、話題辯論、開故事會等方式進行教學。
例如,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新教材中的活動小欄目生動形象、指向明確,起規(guī)范教學內(nèi)容、引領教學活動的作用。如“故事屋”“音樂廳”“碰碰車”“誦讀臺”“小論壇”等欄目的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其中的故事、小辯論、誦讀、歌曲欣賞等讓學生喜聞樂見,可以很好地刺激學生的聽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如“故事屋”小欄目,新教材嘗試創(chuàng)作或改編“微繪本”故事,配圖活潑明快,文字言簡意賅,富有童趣,旨在啟迪學生的智慧。如《兔媽媽和兔寶寶》《孤獨的小豬》《大耳朵和小眼睛》《七只小猴去旅行》等故事,教師教學時可通過講述或播放故事錄音的形式,讓學生在美妙的故事中獲得道德啟迪,提高道德認識。
又如,教學第一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第10課《我和伙伴一起玩》,說到碰碰車時,一學生說:“玩碰碰車的規(guī)則太多了,麻煩!”另一個學生則說:“大家都守規(guī)則,才能玩得好?!庇谑?,教師進行如下教學。
師:大家都知道只有遵守規(guī)則才能玩得好碰碰車,可是也有同學有不同意見呢!我們來聽一聽。(出示“碰碰車”圖片)
正方:大家都守規(guī)則,才能玩得好。
反方:規(guī)則太多了,真麻煩!
師:說說你支持哪一方,并說明為什么。
(學生思考后做出選擇,師將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正方:我方認為,我們大家只有遵守規(guī)則,游戲才能玩下去,才能玩得開心。
反方:游戲本來就是玩的,規(guī)矩太多就不好玩了。
正方:可是,如果沒有規(guī)矩的約束,都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同學們在一起還怎么玩?
反方:這也不行,那也行,規(guī)矩太多就是麻煩。
正方:規(guī)則是大家定的,大家就要自覺遵守。
……
進行這樣的思辨活動,有助于學生體會到游戲規(guī)則的重要性,懂得規(guī)則是為了活動正常開展而制定的,只有人人都遵守規(guī)則,游戲才能順利進行。學生在發(fā)言與傾聽中充分碰撞、探究、思辨,培養(yǎng)了學生初步的科學精神和道德判斷能力。
三、動、觸覺刺激,讓學習更高效
動、觸覺學習是最好、最快的學習,因為這樣能大量運用到手指、肢體、表情等,使學生的學習得心應手、如魚得水。新課程倡導由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向現(xiàn)代的學習方法轉變,而體驗性是現(xiàn)代學習方法的特征之一。體驗性是指由身體活動與直接經(jīng)驗相作用而產(chǎn)生的情感和意識,也就是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強調身體的參與。
例如,蘇教中圖版第一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第二單元有兩個體驗活動:一是“學校常規(guī)我知道”;二是“坐立走有精神”。教師進行如下教學:
1.練習坐
師先請讀書時坐得最端正的學生上臺,讓大家說說他是怎樣坐的,再結合學生的回答重點講解“坐如鐘,挺腰板”。然后師出示關于坐的插圖、兒歌,讓學生自由讀兒歌,再集體讀。最后,師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坐,即一邊誦讀兒歌,一邊做動作。
2.練習立
師出示升旗圖——圖上的小朋友正在舉行升旗儀式,讓學生觀察圖中人物的立姿。然后師出示有關立的插圖、兒歌,讓學生自由讀兒歌,再集體讀,并討論哪些時候要這樣站立。最后,學生在課堂上一邊誦讀兒歌,一邊練習排隊。
3.練習走
師請一個學生上臺示范走,并讓大家說說他為什么走得好。接著,組織學生觀看閱兵式錄像,向解放軍叔叔學習。然后出示關于走的插圖、兒歌,讓學生自由讀兒歌,再集體讀。師示范做早操和走路,學生和老師比賽,并在課堂上練習,最后學生分組比賽。
4.評選
一周以后開展“禮儀之星”的評比活動,連續(xù)評比三周,請本班所有任課教師關注學生的坐、立、走姿勢,對不正確的姿勢予以提醒和指導。每天做到正確的獎勵一個大拇指,一天一評,一周一總結,評比出每周的“禮儀之星”。
本節(jié)課,教師多次采用小組活動的形式,將放學排隊、做早操走路這樣的生活場景融入小組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訓練學生規(guī)范的走路姿勢,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最后,為了鞏固和加強學生坐、立、走姿勢的訓練,教師設計了開展“禮儀之星”的評比活動,因為唯有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自我體驗、感受、領悟,自主建構新的意義世界,才能使學生的道德認知在多層次的體驗活動中無痕地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像這樣的體驗活動,教材中還有很多,如“體驗館”——校園生活要注意什么,如何正確刷牙、愛護眼睛和耳朵,安全過馬路;“實踐園”——我是家里的開心果,即做耳操、眼保健操等。
“一件事,我聽說了,隨后就忘記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這充分說明學習不僅要用腦子思考,用眼睛看、耳朵聽、嘴巴說、手操作,而且要自己親自經(jīng)歷,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學生親身體驗的直接經(jīng)驗才是他們自己的學習成果,使學生能夠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實現(xiàn)提高品德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孫慧峰.《道德與法制》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課程版,2018(5).
[2] 程 明.有效教學——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崔文賢.“活”字當頭,上好道德與法制課[J].山西教育·教學,2018(4).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