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闊+向洪
摘 要:主要對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學術梳理和文獻綜述,指出了高職貧困生資助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對湖南高職院校進一步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未來展望。
關鍵詞: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研究述評
由于湖南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數是城市工人和農村農民的子女,整體來說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富裕,貧困學生的總體數量比例高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特征,客觀上要求在原有已形成了“獎、貸、助、勤、補、減”的資助體系中發(fā)揮更加有效作用,通過健全完善以政府為主導、多方參與的多元主體資助體系有助于解決我省高職貧困生資助體系凸顯的現實問題。因此,發(fā)揮學生資助政策的“助困育人”功能,踐行高職教育“人人成才”理念,有效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fā)展與湖南區(qū)域經濟結構成功升級轉型,是湖南“人力資源強省”戰(zhàn)略的內在要求。
高職貧困生是指在高職高專院校就讀的學生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能力支付學雜費、生活費用等,或支付學雜費、生活費用很困難的在校大學生。資助體系是指為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而采取的相關系列政策、措施和手段。高職貧困生資助體系是指在現有的辦學資源和條件下,為解決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經濟困難,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而采取的一系列政府、社會、學校、企業(yè)或行業(yè)等資助模式和管理方式體系。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國外研究現狀述評。
國外學術界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研究比國內要早,而且成熟,世界上最早一份研究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的研究報告是英國學者、國際組織專家伍德霍爾(1978年)所著的《幾個OECD國家學生資助方案之評論》。作者調查并分析了英、美、日、加、德等10個國家的大學生資助政策情況。目前,國外學者和專家在學生資助體系研究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理論:第一種是教育機會公平理論;第二種人力資本投資理論;第三種是教育投資回報理論;第四種是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基于社會基本制度的不同和國情的差異性,國外現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為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制定、措施實施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借鑒。
2.國內研究現狀述評。
我國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的研究比較晚,但也取得了比較豐碩的研究成果。隨著高校擴招和收費制度的不斷變革,高校貧困生群體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綜觀國內相關學術成果,國內學術界對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現行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整體探究。如楊周復(2003年)主編的《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研究》,其收錄的論文主要探討了高校貧困學生思想教育,對資助體系教育功能的再認識、高校資助經濟學生體系的模式分析和構想等理論。二是是針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并提出了改進措施,為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行之有效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和模式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三是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制度發(fā)展歷史的研究。如趙中建的《試論我國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制度的改革》、陳有春和奉艷云(2006年)的《新中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歷史嬗變》等,以歷史發(fā)展為時間線索,對建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貧困大學生資助制度進行了闡述。四是對貧困大學生群體的研究和實踐。這主要集中在貧困大學生的產生原因、群體特征、類型和科學界定等方面。如肖望兵(2007年)的《高校貧困大學生的現狀、成因及對策分析》、陳建順和李照剛(2003年)的《高校貧困生的界定及其資助》等。還有部分學者對國外貧困大學生資助進行研究。如張斌賢主編的《戰(zhàn)后美國政府大學生資助政策研究》,該書通過對戰(zhàn)后美國國會出臺的系列高等教育政策進行分析,探討了美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形成、發(fā)展及其對高等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影響。
綜上所述,國內學術界運用理論分析、調查統計以及實證個案分析等方法,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對普通本科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研究較多,對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研究卻較少;特別是對國家助學貸款研究較多,但基于省域內社會經濟發(fā)展為背景,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辦學特點高職院校的企業(yè)行業(yè)參與獎學金、頂崗實習勤工助學等資助方式研究很少,有待理論界進一步深入探究。
二、對完善湖南高職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展望
湖南現行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應順應世界各國和地區(qū)大學生資助方面的發(fā)展趨勢,但當前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更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特別要結合高職院校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辦學特點,發(fā)揮企業(yè)行業(yè)參與學生獎學金、頂崗實習勤工助學等資助作用,從政策媒體、輿論等層面積極鼓勵企業(yè)行業(yè)對貧困生助學行為的激勵,使貧困大學生得助學模式更加多元化。在強調政府主體地位的同時,要積極發(fā)揮各行業(yè)企業(yè)的示范效應,探索出政府和行業(yè)企業(yè)共同參與國家資助高職貧困大學生的多元主體資助新體系,譬如可以利用企業(yè)行業(yè)的公益資金,搭建濟困資助平臺;利用企業(yè)行業(yè)的實踐工作崗位,搭建濟困強能平臺;進一步加大對高職貧困生的資助力度;完善高職貧困生的資助體系及運行機制,真正體現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價值功能,這也是實現湖南大力“四化兩型”發(fā)展戰(zhàn)略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申紀云.提高高校貧困生能力優(yōu)秀論文集[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孫秉鑫.地方高校貧困大學生教育援助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向洪,陳新明.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完善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6,(02).
[4]龐橋.試論構建完善的高校貧困生關懷體系[J].理論導刊,2010.12.
[5]陳劍峰.貧困大學生助學體系構建[J].閩江學院學報,2009.8.
作者簡介:
張民闊(1974—),男,管理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戰(zhàn)略與決策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