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婷婷
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提問時隨意性很大,提問時不講原則與技巧,不懂得把握提問的適時性,使得課堂教學陷入了困境。文章結(jié)合課堂教學實際,從思維定式時疏導性提問、體驗分歧時個性化提問等方面出發(fā),探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shù)。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提問契機;資源生成;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36-0086-01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苯逃姨招兄壬倪@一名言,對于教師把握課堂提問具有深刻的作用。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課堂教學離不開提問,課堂提問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恰如其分的提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與學生做雙向情感交流。下面,本文探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shù)。
一、契機式提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yīng)用
(1)思維定式時疏導性提問。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往往會因為緊張、害怕或者旁邊同學不合時宜的干擾使他們的思維陷于僵局,突然出現(xiàn)思路暫停、思維定式,對老師或同學提出來的問題的回答往往浮游在表面,難以涉及問題的精髓。面對此種障礙,教師應(yīng)及時進行疏導性提問,促使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如在學習王實甫的《長亭送別》時,說到鶯鶯這一人物形象,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互相交流基本能夠感受到鶯鶯對張生的濃濃愛意和離愁別恨,但是卻無法進一步感受到鶯鶯這一古代女子內(nèi)心的叛逆。于是教師找準時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家感受到了鶯鶯的離愁別恨,也看到了鶯鶯對張生的感情之真切,那么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文本,找一找老夫人、張生、鶯鶯三人對科舉功名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這反映了什么?生1:老夫人:“俺今日將鶯鶯與你,到京師休辱末了俺孩兒,掙揣一個狀元回來者。”老夫人重功名,輕愛情。生2:張生:“小生這一去,白奪一個狀元,正是‘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睂矍楹凸γ己軋?zhí)著。生3:鶯鶯:“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薄澳阈輵n‘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鶯鶯更注重張生是否能早日回來,身體是否健康,不可負了她。鶯鶯重愛情,輕功名,她的叛逆性格、對命運的抗爭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溢于言表。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自然而然提高了一個層次。所以,當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被原有的思維限制時,教師抓住提問的契機,通過提出一個新的問題“三人不同的態(tài)度”進行合理、有效的疏導,擴大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2)體驗分歧時個性化提問?!读x務(wù)教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同的學生對待相同的文本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閱讀體驗,教師應(yīng)抓住“學生分歧點”進行追問,引導學生換個角度思考,令他們對彼此之間的分歧有統(tǒng)一的認識。例如,教學《項鏈》一文時,教師讓學生理清故事情節(jié)之后,便讓他們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小說要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人的性格往往是復雜的、多面的。于是,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莫泊桑筆下的瑪?shù)贍柕略谕瑢W的眼中也是豐富多彩的。請閱讀文本中對瑪?shù)贍柕碌目坍嫞瓿商羁疹}: 瑪?shù)贍柕?。要求?)在橫線上填上一個修飾性詞語,如“虛榮的”“真誠的”“負責任的”“勇敢的”“幸福的”等,同時,篩選文中的信息闡述你的理由。2)先獨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寫成200字左右的發(fā)言稿,選一個代表發(fā)言。這樣,學生會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獨特的個性體驗彼此交流想法。面對學生之間的分歧,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提示,比如說你認為她是怎樣的一個人,一定要在文中找出依據(jù)來證明你自己的觀點,不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在激烈爭論后,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也更深了。
二、契機式提問的作用
首先,契機式提問,讓學生發(fā)揮了主體作用,改變了學習方式,學會了用批判的、質(zhì)疑的眼光來閱讀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對語文的興趣得到了極大幅度的提高,愛主動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愛寫自己的心情。因為他們深知,任何優(yōu)秀的作品都有其社會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其次,契機式提問,讓教師真正從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解脫出來,接受并實施了新的教學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再次,契機式提問,讓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智慧的火花真正開始綻放,語文課堂也就因此充滿了思維的活力。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感受語文課堂帶來的人文的、生命的體驗,使課堂更具人文性,成為真正的生命課堂。
三、結(jié)束語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提問也一樣。因此,教師要在尊重學生閱讀個性化的基礎(chǔ)上適時地進行合理的、科學的、藝術(shù)的點撥和啟發(fā),抓住提問的契機,實現(xiàn)對學生的提示、引導、評價,最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玉武.話題設(shè)計好在一個“度”[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08).
[2]李如密,陳彩萍.“生—生”課堂提問模式探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