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切的藝術作品都是以濃烈的情感打動人、感染人,舞蹈作為是一門表演性的藝術,更加需要情感的烘托,在作品中抽離情感就等于抽離了舞蹈的靈魂,只剩下空洞無力的表象也便等同于失去了舞蹈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情感體驗;舞蹈審美;抒情性;情感線
一、情感是舞蹈的生命之源
舞蹈藝術是在人們的內心情感無法用文字言語表達時,由情感指示大腦來支配肢體動作傳達情感的一門藝術,它不同于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門類在情感上的表達方式上所具有的局限性。在中國古代就已經非常重視“情”在藝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舞蹈尤為突出。南朝時期沈約《宋書》曰:“夫歌者,故樂之始也。詠歌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則舞又歌之次之。”①筆者認為這里指出歌唱是“樂”的開端,樂在表演的傳達過程中,舞蹈是因為歌唱不足,難以極致的宣泄出本體的情感而出現的。我國現代文學家聞一多先生也精辟的也對舞蹈的抒情進行闡述:“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本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分的表現”②以上的觀點都充分的說明了舞蹈在情感表達中是最為深刻的,可以把人的整體精神狀態(tài)和感情體驗抒寫的細致入微、淋漓盡致。
人的情感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外化且富有感性特征的存在形態(tài),情感在藝術作品中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卻不是唯一的,因為情感是以一定的理性思想作為基奠的,如果只強調情感的感性卻忽視理性的存在,那么失去理性的舞蹈作品則不具備社會所推崇的形而上的審美觀,自然眾多的審美主體也不會認同這種美。只有基于理性思想基礎上的感情才是高層次的審美感情,這樣的作品才是具有生命力和富有意義的。
二、探索舞蹈中的情感線
豐富的情感積累給創(chuàng)作者帶來無限的靈感,情感是我們對于日常生活的用心體會與感受。人們在創(chuàng)作舞蹈作品的過程中所選擇的各種題材、形式和風格,無疑都是想通過作品來傳達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所以說,舞蹈的情感是貫穿于整個作品的始終。
1.敘事性舞蹈中的情感線
敘事性的舞蹈是以某一特定的事件為前提,創(chuàng)作者需要在有限的時長里將事件、人物性格特征、重點的情節(jié)、主要思想感情等簡潔、集中的呈現出來。敘事性舞蹈帶有創(chuàng)作者一定的思想傾向,創(chuàng)作者們希望通過作品來宣揚某種情操、發(fā)揚某種精神,再或者是對某些丑惡的現象進行批判,使觀賞者從作品中得到某種體悟和啟發(fā)。劇目《哈達獻給解放軍》,編導在處理抗震救災這一類的題材時,突破了過去描寫救死扶傷題材的常規(guī),而是選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對災后西藏地區(qū)進行重建的新視角為主題,來宣揚人與人之間的人情美、人性美。編導張繼剛選擇了一個與時代接軌且富有情感的題材,作品中的情感線是全程圍繞軍民情感來創(chuàng)作的。舞蹈采用的是藏族舞蹈的形式,西藏地區(qū)在我國處于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qū),中國人民解放軍前往貧困地區(qū)給予救助,表現了解放軍戰(zhàn)士們的敢于奉獻精神,另一個層面展現了我們國家穩(wěn)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舞蹈中小女孩將哈達獻給他們最感激的解放軍戰(zhàn)士們,哈達代表了藏族人民最美好的祝愿和最真摯的敬意。舞蹈采用了最貼切生活的人體動作,讓人們能簡潔明了的領悟到作品中的思想內涵,以此宣揚和贊美人與人之間最淳樸、最無私、最熾熱的人性美。
2.情緒性舞蹈中的情感線
情緒舞蹈相對于敘事性舞蹈而言,它既沒有復雜的具體情節(jié),也沒有特定的人物關系,它就像創(chuàng)作者在作品中描述著自身生活體驗中的情感流露,或是抒發(fā)某種凝聚的情懷、又或是在表達一種領悟和啟示。情緒舞是以某種特定的情感為創(chuàng)作基礎,它與其他舞蹈相比較而言,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
情緒舞具有廣泛的抒情性,它不僅可以抒發(fā)優(yōu)美淡雅的柔情,也可以抒發(fā)豪放熱情的灑脫之情等方方面面?!斗磙r奴把歌唱》是情緒舞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西藏人民在政府的領導下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黑暗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制度這段歷史題材為背景,將西藏人民從壓抑束縛到自由解放再到心靈釋放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舞蹈的開場是由一群男演員始終保持身體蜷縮、俯身向下的體態(tài)進行舞動,進入雙人舞表演時,編導設計著短袖的演員咬著水袖演員的袖子,短袖代表著他們內心的焦灼壓抑,水袖代表他們向往的自由,從這些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深深的體會到西藏人民在農奴制壓迫下的束縛和悲痛。一名著水袖的演員從其他演員的背上沖跳出來標志著舞蹈第二段追求自由解放的開始,一名著水袖的演員帶領著短袖的演員們隨著舒緩的音樂隨之舞動,演員們的體態(tài)不再是俯身蜷縮的做動作,編導在第二段采用了藏族舞蹈中典型的“弦子”元素,弦子舒緩而有力,和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西藏人民不再只是一味的屈服,而是勇于向困苦和封建勢力進行對抗,充分展現出他們對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隨后,只見所有舞者集體著袖激情狂熱的舞動將舞蹈推入高潮,在舞蹈的第三段,編導使用了大量的反復編創(chuàng)技巧和奔放舒展的動作來推進舞蹈中的情緒表達,以及舞蹈結尾的設計,舞者們發(fā)自肺腑的吶喊聲,他們不僅吶喊出了壓抑已久的悲痛,還吶喊出了對新中國深深的感激之情。《翻身農奴把歌唱》沒有描述某一特定情節(jié),編導主要是抓住了翻身農奴的深層心理和細微的情緒變化進行創(chuàng)作,舞蹈通過描述西藏人民的情緒變化來反映了各族人民追求民族團結的時代精神。
結論
情感是一切藝術作品震撼人心的重要前提,舞蹈藝術不僅僅是只追求肢體美,它更加注重的是舞蹈的情感性與思想性,有思想性的舞蹈作品才能夠長存,才能被廣大欣賞者所接受,才能具有傳承的意義。
注釋:
①《宋書·樂志》
②《聞一多詩文選·說舞》
參考文獻:
[1]雪天 心天.舞蹈欣賞[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2]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人民出版社,2011.
[3]呂藝生.舞蹈學導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謝迪嘉(1994)女,漢族,湖南郴州市人,教育碩士,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學科教學(音樂)專業(yè)碩士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