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木
摘 要:孔子早在數千年前就曾經提出“因材施教”四個字,后來對這四個字進行了無數種的解讀。身為教師對這四個字也有著自己的深刻認知,那就是差異化教學。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又能同時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讓原本枯燥的小學數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差異化教學
小學數學看似簡單枯燥,卻是一個學生整個數學學習體系建立的基石,基礎是否足夠牢固直接影響著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情況。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可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個體求知欲,讓有著各自特點的小學生在學習中看到數學的多姿多彩。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合理科學應用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智力得到開發(fā)、學習技能得到提升,這樣教師可以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可以更好地收獲知識。筆者在文中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差異性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旨在幫助廣大同仁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
一、激發(fā)興趣是前提
數學這一學科在大多數學生心中根深蒂固的特點就是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學生從內心深處抵觸學習數學。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數學本身兼具抽象和嚴謹的特征,加之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學生的學習激情得不到充分激發(f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帶領著學生愿意走進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通過學生好奇心的觸動來探索數學的世界。對學生而言,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教師的教學效果才能更好。在課堂的前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一個活躍的情境,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讓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fā),讓學生可以主動獲取知識。
在“比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分子與分母擺放位置上最容易出現錯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使用信息技術,可以將課堂變得更加立體、豐富。我在課堂上通過Flash軟件制作幾個大小一樣的杯子,每個杯子利用動畫軟件注入比例不同的水,水位線的高低很容易就將這個知識點展示出來。學生在課堂上被生動的動畫片所吸引,在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中掌握了“比例”這一知識點,寓教于樂的過程也是學生吸收知識的過程。
二、因材施教是核心
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搭建一個網絡的學習平臺,引導學生轉變原有的學習觀念,學生最先轉變的就是原來枯燥的學習認知,轉變?yōu)樽约禾剿?、自愿學習的學習態(tài)度。網絡上的知識具有量大、面全的特點,可以充分讓每個學生的特點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也可以兼顧到每個學生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網絡上知識點答疑、習題選擇和講解可以讓每個有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選擇。
學生的自制力和對自身的認知由于年齡的局限很難自己完成在網絡上自主學習的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為學生制訂合適、科學的學習內容。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和學習中愛好、態(tài)度等諸多因素都是各有千秋,比如在教授“圓、圓柱、圓錐”這個知識點時,有的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在腦海中完成立體的圖形,有的學生則很難完成轉換。筆者在授課時,組織學生形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圖形并在課上進行演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在演示過程中博采眾長,對知識點掌握得非常牢固,并且培養(yǎng)了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
三、分層教學是方法
分層教學的主體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練習、作業(yè)和提問評價。數學概念嚴謹并且抽象,小學生的思維則更加形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小學生提供更加感性和形象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
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時間、速度與距離的應用題。有人先以一定的速度出發(fā),另一人以一定的速度追趕,問什么時候可以追到。教師用信息技術制作成動畫效果,通過兩人距離的不斷減少,來展示減法的運算過程,也可以讓學生更加形象地看到距離公式的形成過程,在你追我趕的動畫效果中輔以教師的生動講解,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將看似困難的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公式的記憶和運用。
總而言之,筆者在文中分析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差異化教學模式的三個關鍵點,前提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成功的核心是將因材施教四個字充分發(fā)揮,找到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就是分層教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投入越多越科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越輕松收獲越多。筆者愿意向廣大同仁分享教學活動中的小小心得,希望廣大同仁可以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有缺失的地方可以對筆者進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余興培.利用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差異化教學的嘗試[J].科學咨詢,2015(5):49.
[2]余長泉.“利用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差異化教學”的思考[J].科學咨詢,2016(7):65.
[3]王東青.利用信息技術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31-32.
編輯 栗國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