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強 孫茜茜
摘 要:公共選修課到底“教什么”,對學校而言主要是課程設置問題,對教師而言主要是內容設計問題。我國各大職業(yè)學校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與內容設計存在目標不清、選擇隨意和過于功利等問題。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和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職業(yè)學校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與內容設計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注重職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
關鍵詞:現(xiàn)代;學徒制理念;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實踐
1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1.1課程開設隨意,數(shù)量不足
老師由于科研的壓力,開設選修課的積極性不高,自愿開設選修課的數(shù)量有限。由于公選課數(shù)量不足,在選課時,學生執(zhí)行的是“先選先得,課目不論”的策略,學生對課程選擇缺乏主動權,大部分人選課也僅僅是為了賺個學分,到把選修課當成可上可不上、可聽可不聽的課,實行隱性逃課的情況。
1.2質量不高,缺乏精品課程
在開設選修課的任課教師中,由于教授、副教授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較重,開設選修課的大多是青年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選修課的教學質量,由于選修課的開設缺乏嚴格的質量把關,教師的課程開設比較隨性,這使得選修課的質量無法保證。同時由于修習要求低,考評時沒有實行嚴格的考試,大多只是提供課程論文,學生學習時缺乏興趣和動力,論文也是東拼西湊,收獲不大。除此之外,學校對公共選修課課程建設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激勵措施,導致公共選修課少有名師之作、精品課程。
1.3課程體系結構失調,缺乏規(guī)劃
公共選修課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為核心的綜合素質類教育課程。但目前,職校對公共選修課的課程體系缺乏科學規(guī)劃與指導,自然科學類、綜合交叉類課程開設的難度要大于人文科學類,導致大部分開設的課程結構失調。地方學校公共選修課中自然科學類、實用技術類所占比率較大,人文社科類、藝術類相對偏少,而且不少的公共選修課僅僅是將專業(yè)課改頭換面作為公共選修課來開設。
2基于現(xiàn)代學徒制理念的公共選修課課程設置
2.1實例分析
比如,《辦公室文秘與文字宣傳工作實務》課程,老師在講授完基本理論后,可以在實踐環(huán)節(jié)安排做宣傳展板、校對院報稿件等具體工作任務讓學生來完成,學生在真實的工作過程中完成相關的任務,此時的老師,變成了以他的工作經(jīng)驗指導“學徒”工作的“師傅”,此時的學生變成了“學徒”。“師傅”將經(jīng)驗傳授給了“學徒”,“學徒”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幫助“師傅”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并收獲了真實的工作體驗。
再比如,教務處邀請學院實踐教學中心負責計算機機房維護運行的老師開設《計算機維修入門到精通》課程,該課程純理論學時只占總學時的1/3;另外1/3學時由老師帶領學生在其負責的計算機機房進行設備運行維護,并現(xiàn)場演示,此時學生并不獨立維修;其余1/3學時,老師將學時分成小組,分別在其負責的機房內運行維護機房,并對產(chǎn)生的故障進行獨立診斷和維修,在這一過程中,以學生工作為主,老師負責指導。老師成了“師傅”,學生的角色為“學徒”,“師傅”以他的實踐經(jīng)驗指導“學徒”實踐技能的提高。
2.2改變觀念,確保公共選修課的重要地位
在中職里開設公選課程應以學生需要為本,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所應當具備的能力或知識往往是超越學科本身,中職公選課應堅持科學與人文的相通相融、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應用能力為核心進行設置。在課程內容上,注意知識的實用性與時效性,優(yōu)化知識結構,開設跨學科交叉、綜合型、實用型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應用能力。專業(yè)課的重要性,表現(xiàn)在與中職生就業(yè)率的相關度很高,但它是短期效應,而重視人文素養(yǎng)、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及學生能力的公共選修課,表面上看似教給學生的是無用不實用的知識,實則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職顯然要處理好長期發(fā)展與短期效應之間的關系。地方學校往往存在過分注重實踐技能的傳授,導致教出的學生缺乏人文修養(yǎng)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這與學校輕視公共選修課不無關系?;诖?,地方學校在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時,決不能輕視公共選修課,并采取積極措施,鼓勵教師投入公共選修課教學中去。
2.3加大投入,打造一批精品公共選修課
對比于研究型重點學校,地方學校還是應該以教學為主,公共選修課建設應不失時機地走在前面,通過設立一定的優(yōu)惠政策,鼓勵教師投入更多精力于教學中去,鼓勵高資歷教師開設公共選修課,使一大批優(yōu)秀的公共選修課脫穎而出。同時,無論在師資還是教學資源方面,也可以采取“借雞生蛋”的政策。師資方面,在所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的幾大模塊中,各引進一至二名學科帶頭人或優(yōu)秀導師;在資源建設方面,可以通過自己研制和購入網(wǎng)絡課程等多種方式,并對購入的資源結合學校實際,合理改造。打造一批優(yōu)質公共選修課的精品課程有著積極意義。如果利用得好,公共選修課建設的努力就可以凸顯出地方高校的“應用型”特色和優(yōu)勢。
2.4構建體系,做好公共選修課課程規(guī)劃
公共選修課受眾廣,課程相對獨立,課程功能多樣化,起著價值導向、人文素養(yǎng)形成、能力拓展的功能,因而,學校首先要進行系統(tǒng)的課程規(guī)劃,構建一個既有縱向深入又有橫向拓展的公共選修課體系,打造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不同教學模塊再設置針對各項能力培養(yǎng)的支撐性教學課程,維護課程開設的均衡及穩(wěn)定性,構成一個完善的公共選修課體系,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與能力的整體框架。
總而言之,在我國現(xiàn)有的專業(yè)教育體系下,公共選修課一直難以受到重視,因此,只有找到根源,從學校層面樹立相應的對策,加強公共選修課的建設,才能將公共選修課建設成現(xiàn)有課程體系下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專業(yè)教育與通識教育擰成一股繩,讓高校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周藝紅,周亞.以學分制改革為抓手推進高職公共選修課建設與管理[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05):55-58+96.
[2]江燦艷.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新探索[J].武夷學院學報,2016,35(02):78-83.
[3]龐彩嬌.高校公共選修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7):132-133+172.
[4]陳金苗,劉惠玲,鄧秀芬等.民辦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設置與教學時效性研究[J].知音勵志,2016,(06):58-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