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茹
【摘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歷史教學,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從學生的角度看待教學,理所當然地要關注學生的眼光,觸摸學生的心靈,理解學生的需要,營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學生角度;歷史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67-02
前幾日,我執(zhí)教的一堂校內(nèi)匯報課引起了聽課老師們的一些爭議。同仁們的中肯點評猶如一劑良藥予我莫大的幫助,它打破了我在教學中的一些認識誤區(qū),使我重新理性地反觀自己一年來的教學之路,一個嚴峻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浮出水面——站在學生角度,看待歷史教學。我做到了嗎?本文擬就《歐洲的經(jīng)濟區(qū)域一體化》教學中的幾個誤區(qū)談談對歷史教學有效性的認識,與同行探討。
一、教學設計須基于學情,切忌一切維新
教學設計是根據(jù)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它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需要,從“為什么學”出發(fā),定位好教學目標,并圍繞教學目標選擇利于學生接受的教學策略和手段,即“學什么”“怎么學”,以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學到更多知識,提高自身能力,獲得良好發(fā)展,從而更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實踐誤區(qū):新課導入追求形式,偏離學情
《歐洲的經(jīng)濟區(qū)域一體化》是岳麓版歷史必修二第24課的內(nèi)容,課標要求以歐盟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jīng)濟區(qū)域集團化的發(fā)展趨勢。根據(jù)課標要求,我在教學設計中以講述歐盟這樣一個國際組織如何形成并一步步發(fā)展壯大為主線,分析其發(fā)展壯大產(chǎn)生的影響。簡而言之,即背景、過程、影響三步曲。為使教學有一個明確中心,使學生對本課知識產(chǎn)生親近感,設計上以“家”為主題,分成“我想有個家”“化解矛盾共建家園”“家‘合萬事興”三部分,對應前面的三步曲。
新課導入時我采用小游戲《幸運猜猜猜》,教師模仿《幸運52》主持人李詠,在屏幕上出示一道猜謎搶答題,“我來描述,你來猜(打一組織名稱)”:“它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它最初只有6個孩子,但現(xiàn)在是一個27口之家;今年的5月9日,它剛剛慶祝了自己59歲生日;它是中國的第一大貿(mào)易伙伴,也是當今世界最為成功的經(jīng)濟區(qū)域化組織;它以一曲《歡樂頌》作為自己的盟歌……”如果按照我的設想,學生應是全神貫注,饒有興致,在教師描述和屏幕字句逐行顯示的過程中,頭腦快速運轉,不等所有內(nèi)容顯示完畢,答案就能脫口而出,從而順利銜接到本課主題??墒墙Y果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學生超乎淡定地翻開課本,神情沒有一絲微瀾,在片刻冷場之后,只聽到教師自己說出謎底的聲音。這讓一直視課堂導入為教學關鍵的我遭遇到了挫敗感。不禁自問:緣何如此?仔細一想,學生在必修一系統(tǒng)地學習過相關內(nèi)容,對本課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和知識儲備,因而對于這樣的導入設計不覺新鮮,反覺累贅。一個沒有任何懸念的開始終究吊不起大家的胃口,也許形式簡潔的開門見山式、問題式導入會更具直截了當、凝神激趣的功效。教學設計不排斥形式,許多時候反而需借助形式來實現(xiàn)目標,但必須依托學生實際和已有認知,合理運用,才不致使“維新”思想陷入課堂虛假繁榮的境地。
二、教學活動應注重互動,切忌搞“一言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币簿褪钦f,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水平,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致和主動思維為主旨,拿捏好授課節(jié)奏的輕重緩急,詳略得當?shù)靥幚斫滩?,切忌一講到底,從頭到尾搞“一言堂”。
實踐誤區(qū):教師追趕進度,獨霸課堂
從這堂課的教學流程上看,教學思路較為清晰,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較為緊湊。首先從“經(jīng)濟區(qū)域一體化”的概念入手,指導學生初步感知經(jīng)濟一體化的不同類型及歐盟所處的位置。接著,以“歐盟全家?!闭掌O疑:“為什么歐洲各國想要有個‘家?歐洲各國從對立走向聯(lián)合的原因有哪些?”引入歐洲聯(lián)合背景的學習。以法德對立的相關材料作牽引,設疑:“建立歐洲家庭中最難以化解的是哪對矛盾?這對矛盾中最敏感的是什么問題?請你拿出化解矛盾的方案?!痹跉W洲一體化進程和影響的處理上,采用自制大事年表、情境真假判別、材料分析、歷史小檔案等多種渠道凸顯本部分的重點地位,最后在“權利讓渡”“歐洲統(tǒng)一的未來”等問題上做進一步的分析引導。遺憾的是,在實踐操作中還是出現(xiàn)了較大的硬傷。比如,我只立足于教師的角度,認為一堂課應該具有完整性,導入、講授、小結、提升應該面面俱到,結果本應花近兩課時處理的內(nèi)容,我用一節(jié)課就講完了。為了趕進度,我的課堂狀態(tài)出現(xiàn)了偏差,變得滔滔不絕,想用自己的知識體系吸引學生,可學生不動聲色地聽著,跟著我的簡單設問應答著。一節(jié)課下來,教學任務似乎完成了,實際上學生吸收了多少無從談起,學生的主體作用基本被我顯性或隱性的霸權取代了。這樣的課堂必然沉悶,不能激勵學生的興趣和信心。一講到底,沒有學生的參與和探究,有問題也是教師自問自答,不能把問題甩給學生,缺少必要的學生活動設計,剝奪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自然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試想,如果教師能夠從容不迫、張弛有度,理性地處理教學進度,也許精心準備的各種教學材料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或許會在教學的互動中生成一系列新的很有意義的問題,從而凸顯歷史學科張揚人文精神的特質(zhì),這節(jié)課也將會出現(xiàn)另外一種精彩。
三、教學風格宜兼收并蓄,避免“審美疲勞”
教學風格是教學活動的特色,是教師的思想、個性、技巧在教學過程中獨特的、和諧的結合和經(jīng)常性的表現(xiàn)。教師的教學風格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人格塑造以及個性品質(zhì)。因此,教師不但要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苦下功夫,提升自身人文素養(yǎng),還要兼收并蓄,汲取多種教學策略的菁華,不斷改善自身的教學風格,以使自己的文化積淀和道德修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歷史的靈性和生命力成為學生回味無窮的精神養(yǎng)料,如同醴泉百品不厭。
實踐誤區(qū):教學風格樸素無華,缺乏激情
從本課的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對知識的探求熱情不容易被激發(fā),特別是對一些重要問題的引導上,學生的注意力難以迅速集中。如:“為什么歐洲各國從對立走向聯(lián)合”“為什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是繼《羅馬條約》以來的又一個里程碑”“歐元的使用是否意味著出賣國家主權”“如何看待歐洲一體化的影響”等等。即便給了學生思考的時間,提示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和思維方向,輔之以多種材料,并作了一步步的細致分解,學生仍反應被動,與教師預設相去甚遠,讓人感嘆“千呼萬喚‘不出來”。回想自己幾年來的教學之路,形成了一種崇尚自然的教學風格。語言親切自然,樸素無華,沒有矯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娓娓道來,細細誘導,力求師生在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下,進行默默的雙向交流,期冀學生在靜靜地思考、默然地首肯中獲得知識。不過純粹地貫行一種風格,不求改變,久而久之,學生亦會失去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或者說對教師的教學風格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而這樣的課堂就產(chǎn)生了反面效應,教師激情不高,學生一旦沒有跟上教師的思維節(jié)奏,聽課就會產(chǎn)生倦怠情緒,更談不上感受一份心曠神怡和恬靜安寧了。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具體課題,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用最貼近學生心理的教學風格點燃他們思想的火花,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以實現(xiàn)歷史學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升華目標。比如本課《歐洲的經(jīng)濟區(qū)域一體化》,歐洲各國沿著一體化方向前進的過程艱難而坎坷,不時需要做出讓步以求取更高利益,這需要政治家的智慧和理性、民眾的耐心和理解,需要國與國之間的包容與豁達。歐洲人心目中的“大歐洲”夢想不同于通常所說的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意義,它其實“指的是一種秩序、一種由統(tǒng)一的原則維護的行為準則和因此而形成的泛歐和平”,是歐洲人共同價值觀的延伸。依據(jù)這樣的情感目標,運用情感型的教學風格或許更有益于引導學生的洞察。即教師講課情緒飽滿,把對和平、合作共贏的追求融于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之中,充滿對人的高度尊重。教學語言慷慨激昂,扣人心弦,撼人心靈,使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不僅獲得知識價值,還收獲人格、情感的陶冶價值。要做到風格的靈活運用,信手拈來,需要多向其他教師學習借鑒,將他人教學風格的特色部分地移植到教學中去,或通過博采眾長,將眾人之長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利用綜合優(yōu)勢使自己的教學形成整體最佳特色,可謂“博采眾長,以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