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楚湘
摘要:高中政治課程的教學質量會對高中生日后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學改革進程中必須將政治教學改革擺在至關重要的位置。鑒于當前教學活動中的諸多漏洞及弊端,廣大政治教師應當摒棄以往陳舊的教學觀念,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充分激發(fā)高中生的主體性。本文特此深入研究了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中激發(fā)學生主體性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主體性問題
引言:
高中階段的政治教育有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們的政治敏感性及思想道德水平,進而幫助他們在日后的發(fā)展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然而現(xiàn)階段絕大多數(shù)的高中都仍然在沿用陳舊的“填鴨式”灌輸教學法,讓學生不斷地被動接受知識或死記硬背基礎概念,嚴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問題,致使其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日益下降。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廣大政治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的具體情況的心理特征,持續(xù)優(yōu)化教學方案,進而充分激發(fā)高中生的主體性。
一、科學處理政治教材和高中生之間的關系
若要在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中充分激發(fā)高中生的主體性,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科學處理政治教材和高中生之間的關系。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征,使用恰當?shù)慕虒W方案,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拉近學生和教材的距離。與此同時,政治教師還需根據高中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以及生活經驗,對其進行科學引導,點撥疑惑,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除此之外,我國新出臺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適當豐富教學內容”,所以政治教師在完成了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任務之后,可以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和延伸,做到與時俱進,貼近國家。在拓展學生視野的基礎上,讓其能夠在經濟、文化、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和國際接軌,讓高中的政治教學效率得以更上一層樓[1]。
二、憑借思維碰撞激發(fā)學生主體性
在高中政治課堂上,高中生始終都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政治教師僅僅是一個引導者。若要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那么思維碰撞至關重要。然而在以往的高中政治課堂上,教師始終都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教學模式也是陳舊的“填鴨式”灌輸教學,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課堂發(fā)言討論及師生互動的頻率非常低。高中生由于長期處在被動的接收地位,對政治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都受到了極大打擊。
因此政治教師應當有效營造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創(chuàng)設較為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在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同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師應當充分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與其進行溝通討論,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最終讓高中生能夠在交流和探索中獲取新的知識,激發(fā)主體性[2]。
三、將轉化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問題
在有些時候,教學目標的制定會存在部分不確定性的因素。若要在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中充分激發(fā)學生主體性,政治教師就必須轉化教學目標,將其定位在實際問題上,進而讓高中生明白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當中,教育目標是關鍵所在,其決定了“教”與“學”的前進方向。以往的目標教學大多死板僵化,過于片面,高中生們難以有效把握,大部分時候都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機械化手段掌握結論,無法有效激發(fā)主體性,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均受到了嚴重限制。
所以,高中政治教師應當靈活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思考題,通過設計有意義的實質性問題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讓他們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學習新的政治知識,并且培養(yǎng)自學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但是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對于問題的設計,政治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高中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及綜合素質,必須保障問題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不要提出難度過高或是淺顯易懂的問題,否則不僅無法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還會降低實際教學效率。
四、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
若要在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中充分激發(fā)學生主體性,案例教學法不失為一個理想方案。這種教學方式能夠為高中生創(chuàng)造一個較為輕松愉快的教學時間氛圍,營造身臨其境之感,從而讓學生能夠在逼真的環(huán)境中深入思考,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展開研究討論。如此一來,不僅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鞏固了自身所學到的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及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均可得到有效提升。在具體的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高中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讓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案例充分結合在一起,表達自己心理的觀點和看法。以往的經驗和成果證明,在高中政治教學中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將學生從被動地位轉化為主動地位,把灌輸式教學轉化為啟發(fā)式教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有效激發(fā)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提升政治教學的實效性[3]。
五、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
經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構建科學合理的課堂評價機制,同樣能夠在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中充分激發(fā)高中生的主體性。首先,政治教師必須設置個性化的評價標準,從而激發(fā)學生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展現(xiàn)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必須合理控制時間,在開拓高中生思維空間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其心理變化。與此同時,政治教師還需靈活運用各類評價方式,提升評價藝術的藝術性和指向性,進而激發(fā)高中生學習政治知識的主動性。在評價標準方面,必須不斷強化自我參照,基于學生過去的真實水平展開差異化的評價。
除此之外,在整個政治教學活動中,高中生不僅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發(fā)展的主體和評價的主體。因此,政治教師應當讓高中生們積極參與課堂評價活動,引導高中生們進行自評或互評,并在此過程中為其提供相應的有用信息和評價語言,讓高中生們可以從多個視角去看待課堂評價,充分激發(fā)其主體性。
六、結語
總而言之,若要在高中政治教學改革中有效激發(fā)高中生的主體性,就必須科學處理政治教材和高中生之間的關系,立足于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實際情況,適當展開思維碰撞,轉化教學目標,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吳大俊.高中政治主體性教學設計策略[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6,12(8):262.
[2]宋明亞.如何在高中政治課堂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5(7):229-229.
[3]覃兆靜.凸顯學生主體性讓高中政治課堂綻放光彩[J].考試周刊,2017,10(7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