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丹
【摘要】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提問方式。有效性的提問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而且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形成師生間的良好互動,從而大大增強課堂的實效性。因此,構建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158-02
問題是思考的開始,是探究的基礎。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大多是從教的角度出發(fā),從教學內容出發(fā),因而導致所提問題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的技巧,通過有效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
一、提問要有導向性
問題設計的導向性指的就是教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圖。導向性明確的問題會有很強的針對性,可以讓學生快速抓到重點。
例如,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帶一個鐘或者是表到課堂上,通過觀察表盤中的指針來回答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1)觀察表盤轉一圈一共有多少個小時。(2)分針轉多少小格后時針才轉一個大格,說明多少分鐘等于一小時?(3)秒鐘轉多少小格后分鐘才轉一個小格,說明多少秒鐘等于一分鐘?
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就十分有興趣。因為表盤中有很多的格子,這樣的提問方式非常具有導向性,目的是讓學生找到一小時等于多少分鐘,一分鐘等于多少秒,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表盤才能得到答案。這樣,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就輕松掌握了教學的主要內容。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一定不能過于隨意,需要和教學的難點以及重點充分結合,只有具有導向性的提問才可以促進學生掌握教學內容。
二、提問要有邏輯性
課堂提問要從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從淺入深、由易到難,按照一定的邏輯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關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1)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接成一個完整的圖形,可以是什么圖形?(2)通過仔細觀察,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3)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三個問題之間有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第一個問題是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第二個問題是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關系;第三個問題是借助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些問題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師在進行提問時要循序漸進,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才更加輕松。
三、提問要面向全體
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開啟全體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應置大多數(shù)學生于不顧,而形成“一對一”的問答場面,或只面向少數(shù)幾名學生發(fā)問。教師不要先點名后提問,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輪流發(fā)問,而要將提問的機會平均分配給每一個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在課堂上常設置一些不同層次的提問,對差生多問“是什么”的問題,如“你能說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嗎”;對中等生多問“為什么”之類的問題,如“你能告訴老師為什么這道題要這樣解決呢”;對優(yōu)等生多問“有什么不同意見”的問題,如“你能勇敢地告訴大家對這道題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見嗎?還可以怎樣解”。這種形式多樣的提問,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教師顯得親切隨和,好像是在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積極探究,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對知識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提問要有層次性
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掌握,要經歷一個由不懂到懂、由淺到深的認知過程,教師只有在關鍵時刻恰如其分的提問,才能加速深化過程。提問難度大都巧設在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層次上,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引入最佳狀態(tài)。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出示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問:“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回答180度,教師又問:“把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兩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學生立即回答90度,教師追問:“怎么得的90度?”“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教師沒有立即否定學生的回答,而且用剪刀將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兩個小的直角三角形。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重新回答各是180度,教師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接著讓學生畫一個任意三角形,并把三個角剪下來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角。這樣由淺入深地引導提問,可以使學生茅塞頓開、思維順暢,更清楚地知道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與三角形的大小、形狀無關。這樣逐漸深化知識的提問,步步入深,引人入勝,既啟迪了學生智力,又幫助學生找到了解題的關鍵。
五、提問要抓住聯(lián)系
數(shù)學知識內在聯(lián)系十分緊密,要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教學時要盡量挖掘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通過提問加以對比,學生對所學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結成知識網(wǎng)。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提問:除法、分數(shù)中,前項、被除數(shù)、分子是什么關系?后項、除數(shù)、分母是什么關系?比值、商、分數(shù)值是什么關系?分數(shù)與除法的基本性質是什么?誰能說說比的基本性質,你是怎樣想的?”通過以上的教學提問,學生分析、比較,知識得到遷移,在不停地思考和實踐中學習,既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索能力,思維得到了發(fā)展。
總之,課堂提問的策略還有很多,本文難以一一羅列。課堂提問的設計在課堂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工夫在課堂之外。只有充分重視對問題的設計,不斷優(yōu)化,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學會更多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大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巧玲.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2015(3).
[2]徐娟.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