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英語的出現(xiàn)是人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必然的語言現(xiàn)象,在英語學習及使用中由于受到文化及漢語思維方式的影響,學習者將英語轉(zhuǎn)變?yōu)閹в兄袊Z法、語音及詞匯特點的英語,使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創(chuàng)新共同存在。本文主要對中國英語的成因、語言正遷移、中國英語出現(xiàn)并發(fā)展的客觀環(huán)境進行分析,并通過多方面證實在跨文化交際視閾下,中國英語的語用價值。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 視閾 中國英語 語用價值
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指的是英語與漢語相混合而形成的合體字,在1980年由葛傳椝先生提出,在英語傳播與學習過程中,由于各國文化、環(huán)境以及特色不同,一些事物在英語中沒有表達,如“科舉”、“秀才”等,只能通過音譯翻譯為“keju”、“xiucai”等。近年來隨著國際社會文化交流不斷,中國英語也逐漸被國際社會所認可,中國英語的影響不斷擴大、內(nèi)涵不斷加深。
一、中國英語的成因
1.語言負遷移。語言負遷移指的是由于學習者在跨語言學習中,無條件的將母語的語言特征建立在目標語語言體系中,如果目標語與母語之間的語言特征相似或相同,那么這種語言遷移有助于其目標語學習效果,也就是產(chǎn)生正遷移作用,若母語與目標語的語言特點正相反,這種運用則不利于目標語的學習,也就產(chǎn)生了負遷移作用。漢語為漢藏語系,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二者之間無論語法、語音、語義還是句法方面均有較大差異,因此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難度較大,而在英語學習中會不自覺的運用母語的語法、語音等,導致中國英語的誕生。
2.文化影響。語言與文化之間為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guān)系,一方面語言為文化的載體,可以反映文化現(xiàn)象,另一方面,文化可以促進語言的發(fā)展。中西方無論是地域、政治,還是宗教、歷史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差異,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思維模式有著巨大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也就導致漢語與英語之間在形式、語用條件以及內(nèi)部系統(tǒng)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性,因此中國英語初學者在英語學習中,由于缺乏對英語承載的文化的了解,習慣性的用固有思維模式表達英語,這種跨文化交流就會導致中國英語的產(chǎn)生,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l(fā)ong time no see”,這些語言初始不被外國人所接受,然而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這些中國詞語也逐漸被他們所接受和認可。
3.交際策略的運用。所謂交際策略指的是交際者在與語言、文化不同的人群交流時,面對交際困難而有意、有目的所采用的一種策略。中國學生通過運用交際策略有助于在英語知識存在欠缺時保證交流的順利進行,同時也使得中國英語產(chǎn)生。交際策略主要有社會交互策略、補償策略以及心理策略三種模式,而每種模式的具體策略又不相同,其中的有些策略在是導致中國英語的重要原因,如近似造詞、有意識遷移、使用上坐標次、錯誤推理等。如在中國長期工作的美國專家Sol Adler提出,目前我國出版的英語書報中多有中國式英語的出現(xiàn),而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創(chuàng)作者在打造英語句子時主要依照漢語的框框進行,如“一次性杯子”翻譯為“one sex cup”,而實際上,英語單詞中有disposable cup一詞可供使用,而這種就屬于英語知識掌握不足所導致的中式英語,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誤。
二、中國英語的語言正遷移
中國英語的正遷移指的是表達中國特有(Chinese flavor)而英語中卻缺失的文化,并以中國的思想和文明豐富了英語,西方人天生的優(yōu)越感決定了英語本族語民族不會輕易認同其他民族的英語變體,美式英語在剛出現(xiàn)時也被英國人所排斥,并被認為是“粗鄙、怪誕”的附屬品,然而美式英語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可以與英國英語所抗衡,由此可以看出,“認同”的標準并非依賴于那些“標準”英語的人群,而是由使用者所決定,因此中國英語是否為有效交際,也應(yīng)該取決于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語用效果。國內(nèi)學者范勇提出,“可理解性”和“規(guī)范性”是中國英語成立的兩個前提,原本看似滑稽、不合群的中式英語,在國際社會的交流中頻繁出現(xiàn)后,就會逐漸被國際受眾所接受以及認可,最終被英語體系所承認和接納。全球語言監(jiān)測機構(gòu)從英語語言發(fā)展以及全球視野的角度對中式英語提出了高度的評價,并在2005年,將Chinglish作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10大詞匯之一,而它也在推動著英語深刻的變革,大量的中文詞匯進入英語中,并逐漸成為英語新詞匯的主要來源。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加深,這一比例已經(jīng)超過1/5,而中國語言的豐富性及復(fù)雜性,容納性以及變通性也使得其在于英語的融合中更加便利。中國英語從出現(xiàn)時的被諷刺到現(xiàn)在被外國人收集并喜愛,再到現(xiàn)今中國人自己故意創(chuàng)造中國英語,其內(nèi)涵不斷的擴展,而人們對中國英語的態(tài)度也開始了巨大的轉(zhuǎn)變,由嘲笑、拒絕逐漸轉(zhuǎn)變?yōu)榘淹妗⑿蕾p以及鼓勵。最為時代變遷、文化演變的反應(yīng)器,中國英語的繁榮也體現(xiàn)了中國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增強以及與國際社會交流的不斷深入。
三、中國英語出現(xiàn)、發(fā)展的客觀環(huán)境
Kachru在分析總結(jié)英語的世界傳播性時,用三個同心圈
(內(nèi)圈、外圈以及擴展圈)對英語在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中的傳播形式、獲得模式以及功能領(lǐng)域進行了分析,而Yano則認為隨著社會不斷進步,這三個同心圈也出現(xiàn)了一定的調(diào)整及修改,而中國英語在擴展圈的界限也必然隨著文化交際的進一步加深而變得模糊起來。英語在全球化的推廣過程中衍生出了三個詞語,世界英語、國際英語以及全球英語,這既表明了英語的國際性、開放性,又表明了英語的身份性和本土性,英語在使用中既是國際語言,又是使用者本地情況的表達。
從語用角度進行分析,中國英語的出現(xiàn)、使用的環(huán)境主要在中國本土,因此必然會涉及到中國人的認知方式、行為模式,而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推進,中國英語逐漸被國際社會所認可,甚至由于其傳神簡約、內(nèi)涵豐富而被國際社會所喜愛,因此中國人在學習中沒有必要來將國人的行為模式和認知強行轉(zhuǎn)變?yōu)槲鞣侥J脚c認知。中國英語的是為了反映中國社會現(xiàn)狀、行為模式,而在英語的學習中,也應(yīng)該避免受到英美規(guī)范、準則的約束,避免受到這些國家的宗教、文化、信仰等影響,使得英語學習以保證民族地位與角色為前提。endprint
四、中國英語語用價值的實證研究
1.生動表達文化意象。漢語與英語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漢語可以傳神的表達事物、說話人的寓意等,而英語則多比較直觀,對于一些具有特殊意象的詞語,表達存在欠缺,通過中國英語可以使這一現(xiàn)象得到改變。1946年時,毛主席用“紙老虎”來形容反動派,美國記者斯特朗意圖采用地道英語sarecrow(稻草人)來表達,然而sarecrow一詞卻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綠野仙蹤的故事,因此毛主席建議改為“紙老虎”的直譯,即paper tiger,來表達中國的文化意象。在英語的學習中,受到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多數(shù)學習者害怕英語不地道影響考試成績,導致英語學習失去樂趣,而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在英語學習中下降。我國古人在文字、詩歌的創(chuàng)造中,重視意境、意象的表達,而這些對于英語民族來說,都比較陌生,如何將古詩詞、諺語等用一個準確的表達也就存在巨大的難度。龐德在翻譯中國詩詞時多采用凝練、并置意象間不用任何連接詞的表現(xiàn)手法,如將“驚沙亂海日”翻譯為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而英國的學者們也承認,通過這種原詩直譯,可以使英語受到震動并獲得新的美感,因此異族陌生化的文化意象也正是外語傳播及學習的價值所在。
2.促進商務(wù)交際交流。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快速融合的現(xiàn)代社會,國際商務(wù)交流中必然會牽扯到中國文化,同時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也逐漸顯現(xiàn)。如中國將龍作為神圣的圖騰、作為至高無上的象征,而西方則將dragon作為邪惡、噴火的惡魔形象。中國龍起先被英語國家認為是Chinese Dragon,這一形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備、歧視的意味,而隨著跨文化交流的逐漸深入,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加,中國龍開始被翻譯為Chinese Long,“龍卡”被直譯為Long card,既是漢字拼音,同時有由英語中的long(長久)的意思,表達了商業(yè)發(fā)展的美好愿望,在中國與國際社會交流交際中,相同的案例較大,英語語言的生命力也隨著中國英語的加入而散發(fā)出新的朝氣,不斷的汲取外來語言文化的精華,并融會貫通,更新發(fā)展,成為全球范圍內(nèi)可以接受的詞匯,不僅為英語的全球化推進產(chǎn)生了巨大作用,同時也為我國融入國際社會提供了便利。
3.有助于民族認同感的增強。英語推廣中,其地域變體已經(jīng)成為必然趨勢,不同地區(qū)、語系的人群在英語學習中也逐漸形成了更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語言方式,語言的使用和人們的認同感之間聯(lián)系更加緊密。2012年5月及7月,中央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分別將MinzuUniversity of China、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Nationalities依此被Minzu所代替,隨后,越來越多的大學以及企業(yè)在自己的英語名稱中加入了中國元素,如上海交大、北京交大等直接將交通一詞譯為“jiaotong”,著不僅反映了中國的強大與崛起,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民族認同感的一種追求?!癗ationality”一詞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意思分別為國籍、國家、民族、部落,其中民族僅僅排在第三位,因此在翻譯 時容易被外國人翻譯為“國籍大學、部落大學”等,反映不出中國的民族特色,而將其改為“minzu”一詞則更加直接。
4.有助于提高話語權(quán)的自信力。隨著中國英語的普及,其逐漸被老外所認可并且喜歡,以往被批判的詞語,正在跨文化交際中受到歡迎,如“buzheteng”、由“No way”演變出的“No window”等,其中部分詞語被英語國家作為中國英語的代表而收錄進詞典。然而國人在英語學習中,受到英語固定模式、句法、規(guī)范的影響較深,如英語中在問好教師時,依照男女性別分為Mr、Miss,然而這一習慣明顯不符合中國學生的語言表達方式,學生在實用時常常稱呼“Teacher +姓氏”,其實美國中學生在與老師交談時也用“Teacher”一詞,并非死板硬套。國人在面對全球化局勢時,學習英語的熱情高漲,在討論外國事物、風情時侃侃而談,然而在表達自己身邊事物、介紹古老文化時卻又詞窮,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語言的不自信,而中國英語的出現(xiàn),必然會提升國人話語權(quán)的自信力。
五、結(jié)束語
中國英語是英語學習與我國本土文化、語言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其從出現(xiàn)的被否定到現(xiàn)在的被認可,體現(xiàn)了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漢語內(nèi)涵豐富、語法多變、含義繁多,而英語則嚴禁簡約,二者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然而隨著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開展及進行,中國英語必然會與英語相得益彰,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紅,王佳娣.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英語專業(yè)學生母語文化能力培養(yǎng)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2(20):77-78.
[2]宛心.淺談商務(wù)英語中跨文化交際下的語用失誤[J].中國商論,2012,8(32):193-194.
[3]楊靜林,曾祥敏.口譯教學中的“中式英語”及其應(yīng)對之策[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11(9):86-89.
[4]林瓊.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新探[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9(1):12-16.
作者簡介:周養(yǎng)權(quán)(1966.04-),男,漢族,甘肅正寧人,講師,學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