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里冉
摘 要:近年來,西藏旅游迅猛發(fā)展,旅游業(yè)為西藏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關于西藏旅游安全的研究目前卻幾乎是一片空白。旅游安全對旅游產業(yè)至關重要,是衡量一個城市旅游公共服務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一個城市安全性的重要標準,雖然為了減少旅游安全事故,區(qū)旅游局和交通局對沿途道路實施嚴格意義上的限速措施,但這并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因此,對進藏游客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針對旅游者安全構建全方位的公共服務體系,是西藏旅游業(yè)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旅游安全;公共服務;構建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6.012
1 旅游安全現狀
1.1 旅游安全事故頻發(fā)
2014年4月,韓國客輪沉船事故,導致304人遇難或失蹤,2014年8月19日,西藏尼木縣境內國道318線4740公里附近發(fā)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事發(fā)地點離拉薩有150公里,一輛旅游大巴車、一輛越野車、一輛皮卡火車連環(huán)相撞,大巴車沖出了公路護欄,墜入約10多米的懸崖,車體嚴重變形,事故造成44人遇難,11人受傷。2015年長江“東方之星”發(fā)生特大沉船事故 ,7月1日,吉林一輛載有28人的旅游大巴墜橋,致11人死亡。2017年8月,一輛客車自成都駛往洛陽,途徑隧道時撞向隧道口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36人死亡。同時,四川峨眉山游客在給猴子投食時手機被猴子搶走,部分游客在食用當地食物時出現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現象,由此可見,旅游安全公共服務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旅游因素,它對于旅游服務的品質來講,至關重要。
1.2 旅游安全相關概念
旅游安全包括旅游過程的各環(huán)節(jié)活動,也包括旅游活動中的人文旅游環(huán)境和自然旅游環(huán)境等相關安全現象,即包括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各方面的安全。
旅游安全公共服務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能否夠安全、能否順利進行、旅游業(yè)能否發(fā)揮更加經濟作用的關鍵,具體可包括旅游交通安全、游樂設施安全、旅游飲食安全、旅游消防安全、汛期旅游安全等以及旅游公共安全應急預案等公共服務和設施。
1.3 西藏旅游發(fā)展現狀
西藏地處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每年都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進藏,近幾年的旅游發(fā)展迅速,為西藏經濟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14年,西藏自治區(qū)共接待旅游總人數1500多人,收入204億元,2015年,接待旅游總人數2000萬,收入280億元,2016年達到2315萬人次,同比增長14.8%。隨著旅游人次的不斷增加,伴隨而來的是旅游安全事故的頻繁發(fā)生,所以,構建西藏旅游公共安全服務體系,有助于提升西藏旅游業(yè)發(fā)展,也是西藏成為國際性旅游城市的必然要求。
2 西藏旅游安全存在的問題
2.1 人為原因帶來的問題
2.1.1 文化差異性帶來的旅游安全問題
藏民族有很強的民族價值觀念、宗教意識、行為方式、生活習俗等,這些民俗習慣容易產生旅游中的矛盾。藏傳佛教有很多禁忌,但游客往往為了滿足自身的愉快和刺激的需求,而忽視當地居民的利益,對民俗資源的歪曲和褻瀆易導致漢族游客和藏當地居民之間的沖突,給游客帶來一定的人身安全隱患。
2.1.2 旅游交通帶來的旅游安全問題
以拉薩為中心,5條進出國道為主干,14條區(qū)(省)道,77條縣鄉(xiāng)公路、79條邊防公路和74條專用公路為支架,輻射全區(qū)的“兩橫、三縱、六通道”公路主骨架。2016年,全區(qū)公路總里程達到82543公里。截至目前,國道318線林芝至拉薩高等級公路,主體工程已完工(除米拉山隧道外),預計2018年,全長近500公里的林拉高速公路將通車。
但僅有的交通能力,尚不能完全滿足游客的需求,區(qū)內通往部分縣鄉(xiāng)的公路依然是沙土路,一到雨季,泥濘不堪。通往景區(qū)的道路彎多坡陡,盤山公路路面狹窄,路邊無任何防護設施,在雨雪天氣,很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
進藏的游客,勢必需要借助交通工具出行,就區(qū)內目前的交通狀況而言,大部分游客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或者自駕游。然而,一些大巴車司機為了營利,疲勞駕駛,自駕游的司機駕駛技術一般,對景區(qū)道路不熟悉,再加上沿途缺乏相應的休息場地和實施,都會造成交通事故頻發(fā)。
2.1.3 旅游企業(yè)管理意識不強
旅游經營單位為了縮減成本,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游客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二位,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險措施。旅游租車公司在車輛的使用以及維修方面管理不到位,同時旅游大巴車司機為了多接團而連續(xù)疲勞駕駛等現象頻繁發(fā)生。
2.1.4 旅游者缺乏安全意識
進藏游客在顧慮旅游費成本的問題時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識, 認為高原反應、住宿條件等對自身的安全沒有影響,旅游者常常會因為價格問題忽略了對自身利益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在旅游過程中會追求快樂的刺激,忽略存在的安全隱患,缺乏相關的安全意識和經驗,增加了旅游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2.2 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旅游安全問題
西藏地處高原,自西往東,自然環(huán)境變化較大,雨季多集中在5-9月份,降雨量的集中,導致夏季泥石流頻發(fā)等自然災害,同時冰雹、地震等自然災害都有可能威脅到游客的人身安全。
全區(qū)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部分游客因為缺氧,有一定的高原反應現象,同時由于高寒地區(qū),海拔高,紫外線強,晝夜溫差較大,對游客的皮膚刺激尤為強烈,易產生皮膚脫皮、曬傷等問題,都為游客的人身安全帶來一定的影響。
2.3 落后的基礎設施帶來的旅游安全問題
2.3.1 住宿基礎設施欠缺,接待能力不足
由于地域和經濟發(fā)展的特殊性,以拉薩市為例,和內地同等住宿標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酒店內的門鎖損壞經常無人修理,為住宿的游客,尤其是女性游客帶來一定的安全問題。衛(wèi)生條件不達標:不能及時清理房間,未達到一定的消毒標準,增加傳染病的風險。endprint
2.3.2 通信設施落后
目前,全國范圍內多個城市早已達到4G通信,信息傳輸快速提升,一旦發(fā)生旅游安全事故,則在第一時間內運用通信技術進行救援。西藏目前4G仍未普及,雖然近幾年,藏區(qū)通信也迅猛發(fā)展,與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西藏與中東部地區(qū)的信息化發(fā)展的差距依然很大。遇到雨季山體滑坡和道路損毀,部分通信線路就會中斷,全區(qū)通信網絡極差,若一旦遇到危險事件,則無法第一時間傳達信息,通訊聯絡需求得不到應有的滿足。
針對進藏游客易發(fā)生的旅游安全問題,為了進一步更好的保護進藏游客的人身安全,維護西藏地區(qū)旅游的整體形象,現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1)政府層面。
交通部門提供安全的公共信息服務,建立旅游交通安全服務平臺。
加強公安交管部門與旅行社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確保廣大游客出行安全。根據旅行社發(fā)布的旅游包車情況,核實駕駛人及車輛情況,嚴把旅游客車源頭關;匯總各旅行社出行情況,及時調整警力部署,加強重點時段和路段的巡邏管理,嚴格控制旅游車的行車速度;將各線路路況、擁堵點段、危險點段、交通事故、天氣等信息及時發(fā)布到微信群,供旅行社參考;把交通安全提示語寫進導游講解詞,開展旅游交通安全培訓,把導游培養(yǎng)為交通安全宣傳員。
完善基礎設施,減少隱患。
政府應該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住宿設施、醫(yī)療設施、救援設施、通信設施等與旅游者、從業(yè)人員,或旅游企業(yè)的安全相關的基礎設施,減少安全隱患。
大力宣傳民族文化,增強旅游知識的教育和灌輸。
西藏自治區(qū)政府可對游客進行必要的旅游知識的教育,培養(yǎng)有素質的、身心健康的游客,使進藏游客具備一定適應高原氣候的能力,攜手旅游企業(yè)、政府與從業(yè)者一起為游客學習高原旅游健康知識提供必要的條件。大力宣傳藏民族文化,通過導游和旅游企業(yè),尤其是導游,在對游客進行旅途服務時,對游客進行教育和引導尤為重要,應當用正確的方式引導進藏游客尊重民俗,了解和尊重當地文化,構建和諧西藏旅游。
建立旅游企業(yè)的安全準入機制。
通過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對要進入市場的旅游企業(yè)和旅游產品進行安全準入評估。比如:星級飯店的星級評定、旅游景區(qū)的A級評定、旅游規(guī)劃的專業(yè)評審都應該以先期的安全準入評估為基礎。只有通過旅游企業(yè)、旅游項目、旅游設施的安全準入,才能從源頭上確保旅游者的安全。
加強旅游交通安全的應急救援服務。
旅游部門和交通部門制定針對旅游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預案,明確各利益主體的安全職業(yè),明確旅游安全事故的處理程序,并定期進行旅游者安全救援演練,同時可以推進旅游安全救援的科技設施建設,建立包含旅游安全數據分析、GPS定位、快速反應交通工具,現場急救等多防衛(wèi)要素相結合的安全資源保障體系。
(2)企業(yè)層面。
旅游企業(yè)更加注重旅游保險引入機制。
引導旅游保險體系建設與發(fā)展。提供充分市場化的保險發(fā)展平臺,以旅游者為中心、協(xié)調保險機構來設立險種,通過多樣化、合理化的險種吸引游客入保,并增強旅游保險的理賠效能。旅游險種的設立既要均衡旅游企業(yè)、保險公司和旅游者的利益,又要能有效地化解旅游者的旅游風。
(3)旅游者自身層面。
進藏游客在進藏前,應該充分了解西藏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做好事前準備和旅游攻略,備好紅景天和防曬霜。服裝打扮不能太過于個性和暴露,以免進寺廟受阻。需要了解藏傳佛教的相關知識,如:不要用手指佛像,參觀不能拍照的景點一定不能用手機拍照,不能大聲喧嘩等。
到納木錯等高海拔地區(qū)游覽,切勿做劇烈運動,以免引起高原反應,多喝水以適應高原干燥的氣候。
參考文獻
[1]鄭向敏.旅游安全學 [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3.
[2]鄭向敏,范向麗.少數民族地區(qū)旅游安全問題研究[J].旅游論壇,2008,(1):66-72.
[3]謝朝武.業(yè)外突發(fā)事件與旅游業(yè)的應急管理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
[4]謝朝武,周沛. 面向旅游者安全的公共服務體系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30-38.
[5]楊曉紅.旅游景區(qū)對游客的安全保障義務[J].旅游學刊,2008,(10) .
[6]鐘雯彬.公共安全產品與服務供給的新秩序模式[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
[7]田榮燕,王建華.交通對西藏旅游的影響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2013,(5).
[8]潘基斌,劉瀾.西藏旅游交通現狀及發(fā)展對策[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字報,2006,(2):55-60.
[9]王曉易.翻天覆地五十年西藏通信鑄輝煌 [EB/OL].中國信息產業(yè)網-人民郵電報(北京)http://news.163.com/15/0908/09/B2VT7QU200014AED.html.
[10]唐文慶.旅游安全問題及其對策[J].旅游縱覽·行業(yè)版,2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