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吉寧
摘 要:在新時期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面臨困境,影響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比如,學生的學習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中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于一些基礎性的問題理解不夠扎實,對于一些難度相對較大的問題十分吃力,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必須不斷努力探求新的教學方法,以求達到新的突破,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地理課堂上收獲快樂、收獲進步。
關鍵詞:高中地理;困境;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面臨困境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力求解決這些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不懈努力,更應該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自主學習能力,這樣才會幫助高中地理教學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
一、高中地理教學面臨的困境
1.高中教學方法不完善,學生學習問題沒有明確的條理性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對于自己在課堂上充當什么角色,應該提出什么問題,甚至應該采取怎樣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不夠明確,在課堂上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為此,作為教師,沒有明確的條理性的課堂教學注定是經(jīng)不起推敲和檢驗的,這是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始終面臨的問題。
2.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甚至對問題的理解有偏差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扎實,很多簡單問題學生都模棱兩可,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也就無從展開,很難給學生帶來更大的進步,因為當教師提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學生在腦海中不能浮現(xiàn)出相應的問題,學生的學習也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教師講解的東西面面相覷,學生之間也缺少共鳴,課堂氣氛變得沉悶,甚至學生對于有的問題理解存在偏差都渾然不覺,使得高中地理教學很難順利展開。
3.地理學習內容不夠豐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在高中緊張的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缺乏興趣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知識的積累,地理知識的學習更像是在完成一個任務,為了考試而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導致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注定不能被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也就如同一潭死水不能被激活,那么地理知識的學習也就缺乏創(chuàng)造力,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缺少自主學習能力,地理學習很難收獲質的飛躍。
二、高中地理教學的新突破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教學工具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工具,比如多媒體、地圖等,讓原本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識的學習變得更加直觀、清晰,在相對比較清晰的狀態(tài)下,學生能夠收獲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會在更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下開展學習,這樣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提高。激發(fā)學習興趣,應該注意把握課堂的教育教學節(jié)奏,關注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理解情況,如果學生感覺接受起來難度很大,及時改變教學的思路和方法,這樣地理教學會得到很多學生的配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氛圍會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改善。充分利用教學工具還表現(xiàn)在圖片的直觀展示,會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對問題的理解更加具體明確。
2.夯實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為了解決學生基礎知識不夠牢固的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讓學生及時地進行復習和預習,再比如,讓學生能夠獨立地去分析問題,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去提出問題,建立準確的空間概念,形成科學的地圖印象,從而能夠正確描述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狀況,這樣才會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把握,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扎實是學習的關鍵,如果對簡單的問題理解都含混不清,那么地理學習無從展開。
3.明確教育教學大綱,了解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
在新時期背景下,教學的大綱以及教學目標都會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大綱的要求,了解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這樣有針對性地開展地理教學工作,學生才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有更多的收獲。明確教學大綱的同時,我們應該清楚每一個問題的考點,明確教學方法才會事半功倍。對此,教師首先應該熟悉教材內容,提高自身的教學素質,同時應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與學生加深了解,才會提高自己的班級管理技能,這樣教師的教學素質和管理能力才會不斷提高,課堂會在教師的掌控中井井有條地順利進行,學生的學習也會收獲快樂、收獲進步。明確教學大綱會在不知不覺中節(jié)約時間,讓每一個問題都變得更加明晰,有條理。
高中地理的教學存在問題,我們不容忽視,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找到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決,這樣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進步相輔相成,高中地理教學會在良好的班級氣氛下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形成一種良性
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侯丹.淺談運用創(chuàng)新理念突破地理教學的困境[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Z1):111-112.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