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豐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很大的改變,學校規(guī)模的擴大,導致學生的數(shù)量持續(xù)上升,再加上現(xiàn)代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已經(jīng)無法再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對初中語文教學采用課堂活動導入,開展具有時代特色的課堂活動和教學,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在設計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不僅需要考慮活動的形式目的,還要考慮學生對活動的看法,將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活動設計的出發(fā)點,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進而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自主性,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活動;主導地位
教育改革的中心就是更新教學的理念,其核心就是課程的改革,語文的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獲得對其自身發(fā)展有益的知識和能力,進而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的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都沒有很好地落實這一點,反而是將教學的重心放在了“考試、分數(shù)”上,這就使得初中語文教育的目的性過于強烈,語文教學過度偏向“應試”,“灌溉式”的教學普遍存在于語文教育中,學生學習處在了一個被動地位,無法理解到語文的內(nèi)涵,從而致使語文教育的質量難以提高,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語文的教學方法是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的,所以,教師必須立足于教學的現(xiàn)狀,正確理解教學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高效地開展教學。
一、課堂活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選擇
(一)明確學生的主導地位
教學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自身,因為學生才是教育的接受者,一個教學模式的好壞,只有在學生的學習質量上才能得到體現(xiàn),因此,教師必須保證課堂活動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上的,但是,就傳統(tǒng)的語文教育而言,教師往往只是拿著教材書對語文內(nèi)容進行全方位的講解,學生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機械”,這種方法不但不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還使語文的教學更加枯燥,久而久之,學生勢必會對語文產(chǎn)生抵觸情緒。
(二)活動的目的性
課堂活動的開展并不是隨意的,除了要讓學生做主導者之
外,活動的目的性也必不可少,在初中語文的教材中,許多的文章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人性的光芒。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再塑生命的人》、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致女兒的信》,這些文章對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都很有幫助。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堅持以學生的自我意愿、自主思想為活動原則,不能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更不能為了敷衍或省事,就將活動變得形式化,要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領悟到語文的內(nèi)涵,進而讓學生愛上語文,喜歡學習語文。
(三)設計足夠的發(fā)展空間
教師要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在開展教學課堂活動時,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點,進而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活動。在教學中,要勇于打破常規(guī),主張學生自由發(fā)揮、自由發(fā)展的教學理念,在活動范圍的規(guī)劃中,既要保證活動不脫離課本,又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有發(fā)展的空間,要堅持以多元化的活動形式,豐富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由內(nèi)而外地挖掘到語文的樂趣,提升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活動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抓住課堂教學的作用
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要提前對活動的整個流程進行合理規(guī)劃,盡可能使活動更具有教育意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語文的內(nèi)容就可以是五花八門的,相反,教師需要對整個課堂活動的環(huán)節(jié)進行設計,活動既要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具有教育意義,讓活動與語文教材有高度的契合感。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列夫·托爾斯泰》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個活動:
1.自主收集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
2.就托爾斯泰的故事進行解說。
3.談談你的看法。
4.為什么你會這樣想?
學生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對列夫·托爾斯泰的印象就會更加深刻,學習時,也會相對比較輕松,并且,在后續(xù)的復習階段中,學生的復習也會隨之變得更輕松。
(二)利用多形式的課堂活動
在現(xiàn)代科技如此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語文的教學也應該是信息化的,所以,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還要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方式,要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教學死板、教學單一的情況。所以,教師在開展活動時,除了設計課堂問題外,還可以采用情境教學、多媒體教學、翻轉課堂等方法。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奇妙的克隆》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影、圖片、聲音等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克隆”的技術,進而加深學生對克隆的理解,或者是在第五單元的《核舟記》中,利用情境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文章描繪的內(nèi)容進行揣測,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生活化,拉近學生與語文的距離。
(三)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
課堂活動的作用除了提高教學目的之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課堂的氣氛,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會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并且在之后的小組討論活動中,學生在面對多種答案、多種方法時,還能逐漸培養(yǎng)出較強的辨識能力和總結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具有很大的幫助的。所以,教師在安排課堂活動時,還要盡量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分組,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活動的導入,不僅要照顧好教師與師生的關系,還要處理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地進行教與學,共同努力,全面提高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
質量。
參考文獻:
[1]丁多欽.淺析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學周刊,2017(15):117-118.
[2]李歡.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編輯 李建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