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00)
淺談攝影與當代藝術的聯系
石文慧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南京210000)
攝影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方式,是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產物。時代的更迭,藝術需要回顧與展望。攝影的歷史雖僅有百年卻與藝術各個流派的內核緊緊纏繞,攝影是藝術思想的外在表現,藝術深化了攝影的內涵。20世紀后期,世界進入和平時期,文化多元化,藝術全球化,甚至藝術眼花繚亂。因此,梳理攝影與當代藝術的聯系,提高藝術素養(yǎng)是很重要的。
當代藝術;攝影;藝術素養(yǎng)
1.1 當代藝術的特性
當代藝術,本來就是一種概念性的藝術,“當代”這個詞語本身就是對有關特定時期的藝術概念的描述。當代藝術有三個特性。第一,信息性-東方性,信息網絡導致的時空縮略,使后現代思潮超越國界向世界傳播。第二,對話性-綜合性,??聦Ψ侵髁骰闹匾暎秃战饘Σ煌澜缙降葘υ捊涣鞯膹娬{,都成為后現代美學的重要內容。第三,游戲性-消解性,游戲是對講話傳統和偽崇高的調侃,也是對現代藝術單向深度模式的解除。
1.2 當代藝術的指標
當代藝術的三項指標是:新載體,新形態(tài),新觀念。新觀念是前人不曾表述的思想;新形態(tài)是前人不曾有的藝術語言;新載體是不曾出現的藝術媒介。19世紀肖像畫只是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的獨有品,而1855年興起的肖像攝影名片使得普通民眾也有了保存?zhèn)€人影像的權利,肖像畫從上層階級的專有物變?yōu)榇蟊婋A級的共有物。攝影作為“新”形態(tài)使得影像民主化的時代即將到來?;ヂ摼W作為新載體在“9.11”事變后續(xù)的報道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攝影在以“美”為母體孕出各個流派中受益匪淺。以達達主義以反對美學的思想觀念為過渡的藝術思維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波普藝術的出現刺激了資產階級對于藝術認同感的訴求產生;后現代主義用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深刻地表達了所處社會下的個體色彩。
2.1 當代攝影藝術的概念
作為當代藝術的急先鋒——當代攝影藝術,其“當代性”的強調的表達,當然不會置身事外?!爱敶浴钡母拍畋磉_,諸如“身體”——情色攝影師荒木經惟,“混雜”——城鄉(xiāng)混合體攝影師王慶松,“消費”——波普之父安迪霍爾沃等。這些已經或正在被一個個具有新內涵的自我,紛紛站在“他者”與公共立場上,以“民主化”的身份和“多元化”的姿態(tài),努力進行新的詮釋。
2.2 當代攝影藝術的發(fā)展
攝影藝術的觀念比起攝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圖像傳播的載體似乎更加重要。攝影的藝術觀念如何與時代與時俱進是當代攝影藝術的發(fā)展的重要討論對象。
攝影家張學忠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字“變”。萬物兼變的藝術觀——求變的目的不是為了新奇,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變,通,攝影是個四邊藝術,三維變成了二維,二維空間的規(guī)定性本身對攝影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也是個限制。攝影創(chuàng)作沒有一勞永逸,沒有大功告成,它只有一個字—變,無休止地變。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攝影家每天都要新的可變性的眼光去看世界。一方面,可變性的攝影眼光與變化莫測的現代生活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可變性也是從攝影藝術自身的無限性的可能性的開始。
3.1 達達主義與攝影
達達主義者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狀態(tài)反對藝術與美學有關的一切的表現形式來表達對殘酷戰(zhàn)爭的抗議,對和平的渴望。在達達主義藝術思潮的影響下,攝影藝術領域內出現了達達主義攝影。這一攝影流派作品內容大多采用粘貼拼湊,畫面怪誕,并不符合大眾審美,也沒有自己的理論作支撐。攝影本身就具有真實描述客觀表現客體的特征,具有傳播信息的功能,具有可不斷復制性的性質。作為20世紀初新的傳播載體使得達達主義的思想觀念的傳播從繪畫到服裝,從歐洲到亞洲,甚至在現代的藝術流派中都能找到達達主義的影子。
3.2 波普藝術與攝影
3.2.1 波普藝術的概念
波普藝術是在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工業(yè)時代的背景下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的碰撞摩擦下發(fā)展起來的,并且發(fā)展成國際性的文化創(chuàng)作活動。波普藝術在藝術精神上繼成了達達主義藝術的藝術追求,因此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胺蔷⑹降摹笔讲ㄆ账囆g精神的最佳概括。非精英式的,這種藝術不再板著面孔高高在上,而是走下神壇,來到了你我的身邊。
3.2.2 攝影在波普藝術下的發(fā)展
大衛(wèi)霍克尼是在波普文化下成長起來的英國藝術家,他的攝影作品是波普藝術的延續(xù),攝影風格印刻著波普文化的胎記。他的攝影風格是照片自由拼貼組合成原被攝體。照片與照片之間的差異性與相似性的組合保存了被攝體的完整性同時又體現了抽象主義的藝術。他的作品里找不到透視的關系,尋不到近大遠小的原則,每張照片似乎都有生命力失去其中一張作品都不完整。比利時女權藝術家伊芙,以大膽濃烈的風格向世人宣布她對女權主義的決心;這讓我想起中國政治波普藝術家王廣義說的一段話“我一直覺得在藝術這個領域里,最高的人和最低的人都在這里。大字不識的人在這里呆著,因為藝術不可偽證,最高的人也在這里,他們超越了證偽性,而中間大多數人都進入可實證的領域”
3.2.3 攝影與波普藝術
20世紀80年代是世界攝影史重要的節(jié)點。世界進入到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和平發(fā)展時期,世界在以科技為發(fā)動機的基礎上飛速發(fā)展。照相機不再是有錢人的藝術,普羅大眾也開始手握相機,攝影誕生之時似乎就被大眾貼上標簽不需要有繪畫的色彩功底,不需要有雕塑的造型功底,也不需要有物理光學知識的掌握,手握相機你也可以抓住你眼中的精彩瞬間。波普藝術的倒像——通俗文化與流行文化讓藝術更加包容,平等民主的藝術新觀念,讓所有的階級觸摸到文化呼吸的脈搏,讓每個人成為藝術的參與者。
3.3 后現代主義與攝影
3.3.1 后現代主義的概念
歐美各國在20世紀50年代進入現代主義的完成時,藝術領域出現的前衛(wèi)美術思潮的總稱為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是:1.主張藝術平民化,豐富藝術的審美標準。2. 藝術適用于大眾傳播媒介3.用藝術來表達多種思維方式。現代主義的特點是各種流派藝術追求自我藝術符號的精純提煉并且自成系統。而后現代主義的特點是各種藝術形式的解構,重組。后現代藝術一直以一種包容力的態(tài)度展現在世人面前。
3.3.2 后現代主義下攝影的發(fā)展
對各種藝術形態(tài)吸收,解構,重組是攝影藝術新的表現形式。例如德國攝影家烏里希蒂爾曼和沃爾夫岡沃爾曼曾將美國現代主義攝影家布里奇的著名攝影作品《帶鋼爪的女人》重新加以模仿,意在強調現代主義的虛無性。后現代攝影家們甚少關注窗外的事,自我意識開始強烈起來,他們手中的相機成為傾吐他們的內心世界記錄者。美國攝影家巴巴拉卡斯丁用各種家庭中常見的小道具組成一個復雜的微型模型,然后進行拍攝,展現出一種光怪陸離的現實。后現代攝影家一反傳統攝影的“高品位”和“高格調”,轉而追求的“艷俗”和“惡俗”的形式。
3.3.3 攝影與后現代主義
在后現代主義攝影領域中,攝影已經不再單純是按下快門的瞬間藝術,而是與其他藝術有機結合的藝術,后現代主義攝影不是對攝影手法攝影技術的“置之不理”,而是在觀念領域上對傳統攝影的解構和重組,這是前所未有的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不同藝術形式在后現代藝術的大熔爐里相互滲透交織。如攝影與繪畫之間的越界,混合,和綜合使攝影與繪畫之間的關系已經親密無間,攝影作品繪畫化與繪畫作品攝影化的雙向滲透非常明顯,許多攝影家模仿繪畫作品的風格與表現效果進行攝影實驗。攝影在這個后現代藝術的大實驗室里與不同的美學概念,藝術形式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在這個大時代里留下大爆炸的痕跡。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圖片式信息化的數據大時代,攝影在我們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了。當代藝術的急先鋒——攝影技術層面的知識沒有深淺可談也不重要,相對于思想層面在攝影在整個藝術領域的發(fā)展都擺在前列。攝影與藝術是大集合包含小集合的概念,雙向滲透,相互補充,以攝影為切入點了解藝術的發(fā)展或是以藝術宏觀視角來解剖攝影的藝術的發(fā)展都是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途徑。
[1] 唐團結著《世界攝影發(fā)展史》[M].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Liz Wells著 《攝影批判論導》[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3] 約翰基西克 著《理解藝術》[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石文慧,南京師范大學,攝影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