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70多年來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已經(jīng)形成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本文著重研究在新時期和新形勢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通過隱性課堂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過隱性影響的方式培育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達到培養(yǎng)新時期的優(yōu)秀高校學生的目標。
關鍵詞 隱性課堂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學生
作者簡介:王東旭,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1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實現(xiàn)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習總書記的講話指導我們,在風云變幻的新形勢下,面對新時期的新使命、新任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知與行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優(yōu)勢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抓好主旋律的指導,也好抓好“隱性課堂”的熏陶作用。
一、隱性課堂的內涵
(一)隱性課堂的特點
隱性課堂是相對應傳統(tǒng)課堂的范疇,自1968年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提出這個概念后,隱性課堂得到了廣泛關注和持續(xù)研究。目前大家普遍認為隱性課堂具有以下特點:1.彌散性和普遍性。2.持久性。3.積極和消極的范疇。4.學術與一般的范疇。從隱性課堂的特點來看,它具有多樣的功能,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方面成效顯著。積極的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教育效果的體現(xiàn),能體現(xiàn)出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歷來是我黨著重關注的方面,在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理念教育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和探討高校的隱性課堂路徑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隱性課堂的機理
在人類進化的歷史進程中,大腦、認知與行為系統(tǒng)的進化機有利于人類控制社會與自然資源,而人類所控制的各種資源又會影響自身的生存與繁衍。社會與自然資源可以相對穩(wěn)定或變化。如果外界的穩(wěn)定變化所傳遞的信息會引起大腦、認知以及行為系統(tǒng)做出模塊化的自主反應,而外界的不定變化所傳達出的信息會引起認知與行為系統(tǒng)有意識地作出外顯行為反應。人的外顯行為反應系統(tǒng)的進化幫助人出現(xiàn)自我意識,并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以上機理整合,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心理能力,可以整合為動機-控制理論。隱性課堂就是利用動機-控制理論探尋外界傳達的信息對人的影響以及人的反應系統(tǒng)在接收這些信息后,外顯表現(xiàn)出來成為行動的過程。外界信息和人的意識是相互影響的,通過互動形成隱性課堂的“內容”,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課堂的主客體
人類作為教育的客體,所接受的信息會影響到個人乃至大眾的行為實踐,隱性課堂的作用就是利用外界變化的信息非自主地傳導所要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隱性課堂的教育形成的動機控制在很多時候比傳統(tǒng)顯性課堂表現(xiàn)出更好的效果。從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角度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顯的無意識性、非預期性、非計劃性;從學校和教師作為施教的主體角度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則是有意識性和無意識性的統(tǒng)一、可預期性和非預期性的統(tǒng)一、可計劃性和非計劃性的統(tǒng)一,這三個范疇的統(tǒng)一。
隱性課堂是客觀存在但又非常隱蔽的教學模式。無論教育者是否有意識去控制,它都是在起作用的,可能是積極的作用,也可能是消極的作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主要解決的是學生認知問題,并未留意到“情、意、行”等問題,有時會被學生認為是空洞的說教而產(chǎn)生抵觸和逆反心理,因此發(fā)現(xiàn)、挖掘和開發(fā)利用學校里的隱性課堂,使其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隱性課堂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作用
“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學生起著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它對學生的影響更側重思想政治領域而非職業(yè)和技能領域。隱性課堂的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但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一定會在每一門課中出現(xiàn),如果教師能夠增強思想政治的修養(yǎng),形成外在表現(xiàn),就可以在課堂中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而不影響自己備課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一)感人心者,莫乎先情
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點任務是系統(tǒng)地對高校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通過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達到教育高校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作用。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授課人與學生直接面對面的授課教育,教育內容和目的都非常明確,短時期內向學生灌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思想層面達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學生價值觀起到重塑的作用。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目的清晰明確,要達到的是通過短時間內的理論灌輸達到教育效果。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的教學方式,政治導向方面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是顯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方式方法和空間范圍的限制。當代學生思維活躍,自尊心和獨立性較強,“灌輸”式教育如果一味按照“老套路”,則容易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正面教育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甚至會拒絕接受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課單純的授課教育,在其他課程中,老師們的言行舉止、個性特征、教學風格等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無形的影響,不同素養(yǎng)的老師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無意識的場景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它的內容豐富、途徑眾多、形式多樣,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長遠來看,隱性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效果更持久。誠如古人所云“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通過隱性教育的課堂,能使學生們培養(yǎng)自身的浩然正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endprint
(二)不言之言,聞于擂鼓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可以更好地被學生所接受,但是由于隱性思想教育的文化熏陶模式有不確定性,可能會摻雜其他的文化思想,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價值觀有偏差。如果缺乏合理的引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是無目的,發(fā)散式的,缺乏隱性思想教育的氛圍。
所以對于高校教育來看,思想教育系統(tǒng)性的理論可以給隱性思想教育劃定教育內容,通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并通過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土壤,彌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盲目性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探索教育模式的過程中要沿用好經(jīng)驗、改進舊模式、探索新方法。
因此,在迎接各種社會思潮和多元文化挑戰(zhàn)之時,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隱性教育,隱性與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偏廢任何一方,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融合,才能從偉大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充實馬克思理論背景,實現(xiàn)文化浸潤、感染、熏陶。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老師要加強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通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及提高教育的生動性與活潑性。要把握學生認知心理,遵循學生接受規(guī)律,力避千面書,千人一面的大一統(tǒng),一般齊。要注重分析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實際,力避脫離實際的“空話”,“大話”。
另一方面,在高校授課過程中,老師可以將思想政治課上的理論“漫灌”和結合實例,文化熏陶的“滴灌”相融合,把教育內容和教育目的與思想教學科研平臺相結合,通過隱性課堂的方式使學生在文化熏陶和理論實踐中受到影響和啟發(f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從而提高政治思想覺悟,達到“點燃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三)用鞭趕,不如舉旗引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在校期間是學生意識形態(tài)鞏固的重要時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每名教育工作者都有相應的義務保證合理引導,文化育人。一個教育工作者好的行為準則,比說一千,道一萬還有用。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既要當好“句讀之師”,“經(jīng)師”,更要當好“人師”,做到授課與育人、修身與致知、學術研究與幫扶社會、方法自由與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形成良好的氛圍以達到感染和熏陶學生的作用。
高校是培育我國人才的搖籃,特殊的性質、特點和肩負的職責任務,決定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堅持政治方向上必須要有更高更嚴的要求?!耙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高校的黨員也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者、傳道者,每名黨員都要培養(yǎng)自己堅定的政治信念、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人格魅力,突出文化育人的實效性。堅持革弊布新、積極探索,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教育工作者以及黨員要充分開發(fā)運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聯(lián)系群團組織,充分發(fā)揮群團組織的堡壘作用,形成與政治工作同頻共振的合力,使高校政治工作與學風、校風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浸潤、感染和熏陶。通過鞏固高校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用科學知識教育學生,用正確理論引導學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豐富與完善,效果更加明顯與持久,使高校始終作為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堅固平臺,保證高校培育的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和踐行者,為黨和人民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馬慶發(fā).當代職業(yè)教育新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張華.課程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劉建軍.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