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東全
【摘要】機械專業(yè)作為一門學術性較強的科目,其教學難度較大,高職院校應當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工作的推進。多媒體技術有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的特點,教師對于其靈活運用,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更好完成教學目標。但目前多媒體技術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不足之處,本文將對多媒體技術在高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與正確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方法,旨在幫助廣大教育事業(y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
【關鍵詞】高職院校 機械教學 多媒體技術 應用與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251-02
機械專業(yè)在教育過程需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高職院校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而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如果積極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夠較好地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較為枯燥的理論知識。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方便了教師的教學工作,其生動形象的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鍛煉。
一、多媒體技術在高職機械教學中的重要性
1.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
機械專業(yè)作為理工科學科,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要求較高,教學任務的推進也有一定的困難。通過在課堂上播放影片、音頻等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更好理解消化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同時,對于課本中的難點與重點,一味的教師理論教學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感,而通過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以多變的方式將知識重點、難點灌輸給學生,能減少學生對知識的倦怠感,更好掌握機械制造的重點知識。
2.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果
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將機械裝備的圖片、視頻呈現(xiàn)給學生看,同樣能達到具體形象地學習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在要求將課堂主體從教師轉化為學生的今天,高職院校應該鼓勵學生自己使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積極與教師同學進行討論,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更好的學習成效。
二、高職機械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不足
1.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較低
多媒體技術在教育事業(yè)的普及較晚,部分年齡較大的教師盡管擁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缺不能很好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老教師往往只使用幻燈片這一項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單一的方式不能全部滿足知識面較廣的機械專業(yè)。
2.過度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部分教師過于看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忽略了教師自身對于課堂的作用。部分教師在課堂中只使用多媒體設備,甚至沒有任何一條板書,課程內容的展開也只依賴于照讀多媒體上呈現(xiàn)的知識內容,這對課堂內容的展開十分不利。
三、高職機械專業(yè)教育中多媒體技術的正確應用
1.對網(wǎng)絡材料與多媒體技術合理篩選
前文中已充分論述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更好推進教學工作,活躍課堂氣氛。在網(wǎng)絡信息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網(wǎng)絡上擁有豐富多樣的教學材料可供教育工作者選擇。但因為地域、教學要求的區(qū)別,教師在選擇使用多媒體內容的時候,應仔細甄別合理篩選,挑選最為適合自身學生的內容來輔助教學工作。雖然多媒體技術大大方便了教師的備課工作,但高職院校要對教師加強監(jiān)督,杜絕教師直接生搬硬套網(wǎng)上內容進行教學的現(xiàn)象,保障學生學習的有針對性。
2.對多媒體技術的理性使用
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能夠有效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讓學生更容易吸收知識內容。但教師不可一味通過多媒體技術,一再簡化教學內容,最后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與難度。機械專業(yè)的學生,未來要投身于企業(yè)為社會服務。如果沒有在學校獲得充足,一定高度的知識內容,未來無法很好適應工作崗位。所以,教師一定要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自身的工作經(jīng)驗,以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為主,以降低教學難度為輔,更好利用多媒體技術。同時,教育工作者不能忽略對自身素質的嚴格要求,不能對多媒體技術形成依賴性。在多媒體設備無法使用的時候,也能流暢、規(guī)范地進行教學,保證學生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進行學習。
在高職機械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應結合自身的經(jīng)驗與課程教材,將多媒體技術靈活運用融合在課堂中,更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只有科學地融合教學方法與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技術,才能真正提高高職機械課堂教學效果,為社會輸出更多的相關人才,使國家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鐵軍,鄭錦,李波,傅慧源,馬華東.多媒體技術研究:2013——面向智能視頻監(jiān)控的視覺感知與處理[J].《中國圖像圖形學報》,2014 ,19 (11):1539-1562.
[2]陳平,劉明,楊秀杰.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yè)課程標準與職業(yè)崗位技能標準對接研究[J].《學園:教育科研》,2013(3):84-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