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素??
摘要:教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教師親身去探索、去實踐。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要生硬地去講解,要以科學為基礎,采用各種教學藝術手法,把教育同人的情感連起來,使學生進入心靈愉悅的境界,促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最關鍵的藝術方術,不是書本上或其他讀物上所有的,它需要我們教師自身去鉆研、去實踐、去積累、去運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細節(jié)
教育學家俞子夷說過:“我們教學生,若沒有科學的根據(jù),好比盲人騎瞎馬,實在危險。但是,只知道科學的根據(jù)而沒有藝術的手腕處理一切,卻又不能對付千狀萬態(tài)、千變萬化的學生。所以,教師一方面要把科學作基礎,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藝術作方術?!?/p>
小學教師不應是僅僅通曉一門專業(yè)的“專才”,而應是具備多方面知識和才能的“通才”。在以前的教學中,我沒有認識到適當運用藝術手法的優(yōu)勢,只是一絲不茍地把知識傳授出去,可每一堂課上下來,總感覺效果不是很好,令人不太滿意。因此,我常問自己:“作為教師,我總是無私地講授知識,沒有一點吝惜,都希望我的每一位學生在各方面都有所發(fā)展和步。但書本上的知識講盡了,口講干了,嗓子啞了,有的學生還是目瞪瞪地看著你,你若是隨便提問他一下吧,一問三不知。哎!這時,真不知要用什么言語來形容我此刻的心情,有無奈、也有失望、更有的是壓力?!?/p>
俗話說,課上一分鐘,課下十年功,要交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我有了以往的失望,就有了往后的努力鉆研和積極的探索。通過平時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教學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如今,我已找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死板,不靈活,悟出了適當運用藝術手段的益處。同時也懂得了藝術不光是舞臺上的唱呀跳啊,也不光是筆下的寫寫畫畫,它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聽不見,但卻能感覺到的,客觀存在的一門藝術。
今天,我已把藝術手法應用到了我的教學中去,我感覺課堂氣氛活躍多了,學生回答也積極多了,更能形象地學習知識了,我的心情也隨之輕松多了。記得在教學《溫暖》一課中,有一句話:“清潔工人望著敬愛的周總理,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其中的“激動”一詞,針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如果我把字典中它的解釋“感情因受刺激而沖動”教給學生去理解,學生感覺會很抽象,很難接受和掌握。這時,我就靈活地舉了一些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的例子。例如:老師當著很多同學的面表揚了你,當時你的心情會怎樣?有的同學說會臉紅,有的說心里咚咚亂跳,有的說有點兒慌有點怕,又有的說有點不好意思等等。突然一個平時調皮的學生大聲說:“我看到奧運會上有的運動員得了金牌還哭了,他們說話都說不清了,那也是激動吧?”這時,我就抓住時機講解:“對了,剛才大家說到的這些感受,都是“激動”的具體表現(xiàn),它的表現(xiàn)有好多種,大家都說得非常好。”最后,我再讓學生想想自己或別人有沒有激動過,都是在什么情況下產(chǎn)生激動的?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一層地去理解、認識和記憶什么是“激動”。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新知識。
又如,現(xiàn)在我教一年級,正好教學漢語拼音,漢語拼音課的教學內容只有字詞,沒有句子,更沒有故事情節(jié),缺乏一定的語言文字情境。每堂課學生學習的都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合,而且這些符號既難讀又難記,學生學起來易感到枯燥乏味。我就將字母的形和發(fā)音與插圖結合起來,將抽象字母具體形象化,激發(fā)學生的情趣。漢語拼音是符號文字,由一些固定的字母筆畫組成,包括左半圓、右半圓、長豎、短豎等等。在教授由這些筆畫組成的b、p、d、q等字母時,我將這四個字母分成兩組,啟發(fā)學生采用比較的方法學習。這組形近字母在比較時,可以引導學生想:b-p都是右半圓,聽廣播(b)天線往上拉,潑水(p)水往下流;d-q都是左半圓,馬蹄(d)向上帶土,氣球(q)下邊拉繩。還可同時加上手勢和口訣:右下半圓b,左下半圓d,右上半圓p,左上半圓q。學生在邊看、邊說、邊比劃的過程中加深了對這兩組字母的記憶。兩個相近字母一目了然,使學生模糊的形象得以清晰。
仔細想起來,這樣教學很簡單,學生也易懂,關鍵就要看我們老師怎樣去啟發(fā)和引導學生去理解每一難點,也就要看你教學的藝術了。其實,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都在不同程度地運用各種好的教學方法教學,不過大家可能沒有去在意,沒有去細想過它,沒有重視它,因為教學中的各類教法很多很多,要研究的也太多太多,教學中也不是自始至終都要運用“藝術”手法的,而要根據(jù)所面臨的問題來臨時發(fā)揮,靈活運用。不同的課型,不同的題型,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經(jīng)驗方法,運用自己研究的最通俗、最易懂、最有效的藝術手法去解決那些疑難的、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問題,使其做到隨機應變,因材施教。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自己是“良師”,學生是“高徒”,都深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梁,學生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而這些不是靠我們憑空去想象的,而是要我們去鉆研、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會的。哪怕是一點小小的問題,都值得去研究,要在前進的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去研究學法,改進教法,在教學的舞臺上,把教學這一門藝術搞得有聲有色!
作者簡介:
章素,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zhèn)二合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