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枝
摘要:體育課堂教學是改善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但對持續(xù)30年身體素質持續(xù)下滑的大學生來說體質健康令人堪憂。從危機的視角下來剖析職業(yè)院校學生身體危機和體育課堂危機,明確身體危機和體育課堂危機的產生原因,并提出讓需求、分享、評價評估成為化解危機的利器。
關鍵詞:危機 體質健康 課堂教學
危機是個令人不安的字眼,尤其對于連續(xù)多年來身體素質持續(xù)下滑的大學生來說,身體健康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國家體育總局每五年監(jiān)測一次全民體質健康,教育部也每年要求上報學生體質健康數(shù)據(jù),體育課程也被畫為紅線課程,但體育課堂的本質和功能卻一再被弱化,使得學生身體危機漸漸臨近。
一、以學生為主體的危機
(一)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危機
教育部2003年推行《學生體育健康標準》,2007年進行了修改和完善,2009年又對測試項目、權重系數(shù)、評分標準與評價做了大幅度調整,可見國家對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從近幾年學生體質健康結果看卻令人堪憂,大學生體質呈現(xiàn)持續(xù)下滑趨勢。路遙調查顯示:這幾年來,鄭州市大學生的體質在發(fā)展方面存在著不均衡的缺陷,從整體上看正在逐年下降,特別是個別身體素質指標下降明顯,其中爆發(fā)力這一指標退化的相當嚴重。還有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知還遠遠不夠,對于參與體育的渴望也遠遠低于預想,體育鍛煉的時間、頻率、強度不夠,這成為了鄭州市普通大學生某些身體素質指標降低的主觀原因。另一方面,由于社會、校園、家長這主要三方面的客觀因素影響,使得大學生們對于自己身體素質的鍛煉意識更加弱化。對天津大學7112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調查顯示:調查對象身體素質普遍處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較低水平線上;耐力素質在調查對象不同年級之間具有明顯差異,表現(xiàn)為隨著年級的增長,呈下降趨勢;科學健身意識還比較薄弱,且對學校體育教學滿意度偏低。根據(jù)大量事實,我們有理由擔憂,大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已經觸及國家的安危。
(二)“以瘦為美”的社會審美危機
在媒體極度發(fā)達,信息快速流通的今天,電影、廣告、紙媒、網絡等權威信息渠道不斷塑造以瘦為美的標準,輕松影響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和審美,于是,節(jié)食、減肥、美容成為了時尚。在當下視覺文化場域中,以重塑形體為口號的社會運營活動成為了空前繁盛的身體文化產業(yè)。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形成了身體審美偏差,這種認知層面的價值導向無疑影響了“健康第一”“終身體育”。
(三)生活方式對體育鍛煉造成的危機
在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體力的支出越來越少,物質生活也越來越豐富,走路被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訊和網絡代替。而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出門有電瓶車、公交車;上樓有電梯;吃飯可以叫外賣;買東西有電商,動動手指東西便到了面前,在意志薄弱的學生面前,體育鍛煉成了奢侈品?,F(xiàn)代社會就是一把雙刃劍,給予人們舒適生活的同時,也剝奪著身體活動的機會。從 “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在大學體育成為了偽命題。
二、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危機
(一)體育教學內容弱化危機
近年來,體育課傷害事故明顯增多,家長維權意識明顯增強的今天,體育教師安排教學內容上開始畏首畏尾起來。如體育課上設置障礙跑,學生摔傷,學生家長提起訴訟;女生前滾翻時兜里鉤針扎傷腹部造成重傷;學生在測試400米時突然倒地昏迷死亡;跳繩時摔倒腹部著地發(fā)生脾臟破裂等等,于是,中長跑課時明顯減少,體操課沒有了跳躍項目,運動會沒有跨欄、5000米和10000米,田徑投擲項目也完全淡出體育課視野,跑、跳、攀、爬方面的身體練習教學內容逐漸被安全系數(shù)較高的健美操,啦啦操,排舞代替;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身體負荷明顯減少。
(二)教與學認知偏差危機
在體育課上,教與學是個互動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價值感來源于在我存在感和被認同感,但在學校中,體育在各科中處于劣勢,教師的價值認可、身份認同、職業(yè)成就感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容易產生職業(yè)倦怠,對教學觀產生偏差,試想,在這種價值偏頗中體育課堂還談何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其次,以學為主題的學生,在現(xiàn)代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已經形成考什么學什么,不考則不學,已經形成身體運動弱化趨勢,況且,豐富的公共體育資源,我想做什么運動,從網上一搜,就有教學視頻,也弱化了教師“教”的功能,讓學生認為,我想什么時候學就可以什么時候學,也弱化了體育課堂的本質功能,使體育教學促進身體健康成為了一句口號。
(三)體育課堂邊緣化危機
在高校學科建設過程中,稀缺資源的競爭,校本優(yōu)勢特色的發(fā)展,使得在校各個學科發(fā)展極不均衡。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哪個時期,體育學科只是個輔助工具,在高校如果不是紅線課程,更有被削減的趨勢,雖然30年來學生體質持續(xù)下滑,但體育課堂沒有制度保障,只能游離于高校課堂邊緣。
三、體育教學改革建議
(一)讓需求緩解身體危機
需求是人的能動性和動力來源。大學生是體育課堂主體,根據(jù)大學生體育鍛煉需求,教師按照這種需求和學生反饋過來信息,保持平等協(xié)作的心理,來調整安排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參與鍛煉意識,提高學生運動興趣和延長鍛煉時間來緩解身體危機。
(二)讓分享緩解課堂危機
大學體育課堂是學習技能和吸取經驗的過程,是師生追求主體性,經驗分享的過程。體育課堂上除了示范講解重難點外,可以互動分享練習過程,教師把練習重難點拍成小視頻分享給學生便于課后練習,學生可以把練習過程拍下來便與教師評價,讓互動分享緩解課堂危機。
(三)讓評價評估成為改善危機的利器
合理運用評價評估來改善體育課程改革。教學評估可以參考體育課程的軟硬件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鼓勵教師進行體育課程創(chuàng)新和改革,可以和教師績效連接起來進行評價。對于大學生,把體育課堂分數(shù)和體育達標分數(shù)納入評優(yōu)評先,不達標不畢業(yè),來刺激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郭海霞.論身體資本與身體教育[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2]廖述務.身體:美學與實踐的[D].福州:福州師范大學,2010.
[3]趙霞,王帥.學校體育改革中身體運動的弱化[J].體育學刊,2015,(02).
[4]謝東興.社會轉型期高校體育面臨的困境與尷尬[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