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麗霞
坊間流傳著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的學習是“三怕”之首。一篇篇文言文“面目可憎”,學生學起來面有難色,教師教起來面無表情——逐句翻譯課文,背一背、抄一抄課下注釋即大功告成了。文言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能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呢?我以《記承天寺夜游》為例來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基礎和情感,一個不能少
語文新課標提出“朗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由此可見,文言文的學習要基礎和內容并重,不能只重視基礎知識而忽略情感內容的把握和理解,也不能架空基礎知識,天馬行空。
在第一次備課的時候,因為個人的喜好,我把目標定位在“以文帶人”——通過這篇短文的學習,讓學生走進蘇軾,感受東坡曠達的情懷。加之看了好幾位名家的實錄,如余映潮老師、王君老師、趙謙翔老師,各有特色,我崇拜不已。而且我認為這篇短文一共80余字,字詞上難度不大,于是就幾乎沒有處理基礎知識,主要精力就放在對文中情感的把握和對蘇東坡曠達胸懷的感受上了。我似乎忽視了一個問題: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教學目標”問題在頭腦中盤桓不去。這篇短文,僅僅80余字,首先得讓學生落實好基礎知識,這是基本目標,然后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才是拓展升華。我只憑著自己對蘇東坡的個人喜歡之情,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我的這份喜歡之情在課堂上傳遞給學生。致命的問題是我忽略了學生的文言基礎,沒有考慮到學情。最終,我確定了非常明確的目標:一是疏通文義,二是把握情感。
二、鉆研教材,化難為易
課堂內容的兩大板塊確定好了,就該琢磨具體的教學策略了。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正是語文新課標提出的基本要求。對于基礎知識,不能逐字逐句地翻譯,那樣效率低,學生興趣也不高,而要采取學生自學、同桌互助的方式,然后重點解決疑難問題即可。最大的問題是,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學生更快地理解和把握這篇文章的情感?!伴e”字是文眼,也是難點。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非常微妙,不是這個年齡的學生輕易把握到位的。
再看盧望軍、余映潮、王君、趙謙翔等名家的設計,我突然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覺了。索性就自己反復地背課文吧,一邊背課文,一邊琢磨:用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切入呢?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以文帶人,通過這篇小文,讓學生走進蘇軾的內心,感受蘇軾的曠達,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樹立一個標桿。那么,怎樣讓課堂不零碎,讓學生容易理解,讓學生有探尋情感的線索,從而自然地理解感受這份閑適曠達呢?我認為不能把簡短的文字教得復雜。
在一遍又一遍的背課文中,我的思路漸漸地清晰了起來。難點是“閑”,文眼是“閑”,是不是可以圍繞這個“閑”字做文章呢?課堂教學的主線就是找“閑”字。以“閑”字貫穿始終,把文中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詞語、景物的賞析和情感的體會都以這個“閑”字串在一起,這樣便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這樣,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就簡單明了。三個步驟:首先基礎過關,理解文意;然后整體感知,理清思路;重頭戲在后面,體會“閑”情 ,走近蘇軾。環(huán)節(jié)一的主要任務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環(huán)節(jié)二從理解文章題目入手,把題目《記承天寺夜游》中的“記”和“游”兩個字對應記敘和描寫的內容找出來,并順理成章地分好了層次;第三環(huán)節(jié)就是逐層找“閑”字了。
三、跟著學情走
目標確定了,思路理順了,教學策略也就了然于胸了。經過反復琢磨,這節(jié)課準備的可以說非常充分了。這節(jié)課基本完成了課堂預設,我的愿望也基本實現(xiàn)。在短短的40分鐘里,學生從這短短80余字中感受著蘇軾的“閑”情,體會920多年前的那個月夜,領略到一種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這樣的審美態(tài)度,即使在茫茫黑夜,也能在俯仰之間,獨獨在乎那一縷月色,而忽略那無邊的黑暗。我希望,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因為蘇軾的這輪月色,前行的路上會多了一抹亮色。
以上教學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的,但當去外地上課,面對陌生學生的時候,學生一開口讀課文,我就意識到學生并沒有按照事前的要求進行預習,課文讀得磕磕絆絆。我停下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先熟讀文本,然后小組合作疏通文義,讓學生先把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把握好?;A知識的落實和情感的把握不可偏頗。
文言文教學既不能忽略基礎知識從而架空了對情感的把握,也不能只落實基礎知識,上課沒有滋味,把學生領受古典文化人文之美的權利剝奪。教學目標明確后,教師要琢磨教學策略,化難為易,明確線索。所有這些都要以學情為起點,跟著學情走,否則,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