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博
摘要:古詩詞是我們祖國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民族燦爛文化的精髓,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素材。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重視古詩詞教學,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這樣學生就會喜歡古詩詞,喜歡祖國的文化,就會主動去尋找它、欣賞它、享受詩中的美感,從而來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人文素養(yǎng)
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語文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誦讀古詩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獨特的效果。古詩詞的誦讀可以促進學生動腦,也可以促進學生動口;其精妙的用語、精練的表達、深遠的涵義和奇妙的想象都能促使學生感悟、吸收、內化人文精神。由此通過古詩詞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應加以探討和研究[1]。
一、誦讀經典古詩詞對提升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意義
1、任何一個國家,假如摒棄了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去學習別的國家文化,那無疑是忘本,難免重蹈“邯鄲學步”覆轍。只有本著“揚棄”的原則,站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遵循全人類都能夠理解并接受的行為準則,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在發(fā)展文化的同時,還保持著本民族特有的、別具一格的文化傳統(tǒng),才能使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發(fā)揚光大。
2、誦讀經典古詩詞并不意味著“復古”、“后退”。以包括經典古詩詞在內的國學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yōu)秀的人格的基礎;成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許多文學大師,如曹雪芹、王國維等,就是小時候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從小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3、中華文明延續(xù)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經歷過“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之后,中華文化的傳承已經出現(xiàn)了斷層,國學在當今中國,卻常常遭遇冷落,處于尷尬的境地,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毋庸置疑,當代人的國學底蘊已不如上輩人深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去讀諸如“四書五經”之類的國學經典,許多人甚至連國學經典是什么都說不清楚,更談不上能讀懂這些國學經典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有緊迫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及時補救。從小讓孩子誦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陶冶他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提高其品質素養(yǎng)與文化修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2]。
二、誦讀經典古詩詞會對小學生的影響
1、有助于小學生形成“真、善、美”“平等、自由、正義”等極具人文價值的觀念。比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不能簡單理解為孝弟為仁本或克己復禮為仁,不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盲目義氣,更不是形式上的繁縟禮節(jié)。我們可以整合為充滿博愛精神的“仁”、基于正義原則的“義”、突出平等尊重的“禮”、堅守善良本性的“智”以及胸懷真誠之心的“信”。經典古詩詞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它所具有的文學價值以能它所包蘊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這些傳統(tǒng)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價值是我們民族文化中不可放棄的精髓,能使我們以健康的心態(tài)適應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遷。誦讀它,可以修養(yǎng)身心,增加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讓人懂得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案褂性姇鴼庾匀A”。開展經典誦讀,有利于使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專家認為,“道德”、“品性”、“氣質”等重要價格素養(yǎng),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熏習”或“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yǎng)出來的。經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讓學生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yǎng),比單純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兒童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圣人的言行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接受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學會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養(yǎng)。正是“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2、誦讀經典古詩詞有利于小學生記憶力加強,注意力集中,提高理解、想象能力。長期實踐表明,誦讀經典古詩詞可以讓兒童在記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獲得顯著提高。而孩子在課堂上的是否能集中注意力,能否持久維持,是決定孩子學習效率,影響成績的重要因素。童年則是心靈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利用這一寶貴的時期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反復誦讀,是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最為有效的手段。如果在其記憶力正發(fā)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程度。注意力提高了,也會相應地促進理解能力的提高。如諾貝額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在上初中的時候,利用兩個暑假熟背《孟子》,當時誦讀可謂是不求甚解,但是數(shù)年后,楊振寧不無感慨地說:“每過十年,我對《孟子》都會有新的理解?!卑凑J知心理學家的觀察:記憶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對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較豐富。
3、誦讀經典古詩詞,可以增加學生的識字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一個人儲備語言的最佳時期,讓小學生多讀、多背經典古詩詞,有利于小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提高閱讀、表達、寫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學生綜合語文素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了又會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如學生認的字多起來了,就能提高初讀課文的效率;背誦能力增強了,就能很快地讀熟,背誦課文;與文本、教師、同學交流互動時,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談感受的時候常常會靈光閃現(xiàn),語出驚人;寫作文時,常常引經據典、妙語連珠……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誦讀經典,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4、感悟詩人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在古詩中更多的是詩人對山水田園的描摹,這些詩作大多清新恬淡而又耐人尋味,詩人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痹娙诉\用白描的手法,隨心而作,信手拈來,勾畫了一幅悠然自得農家生活場景。孩子們在對這些詩文的解讀中,會深刻地體會到生活原來是如此美好,詩人盎然的生活情趣將會感染著每一個孩子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壯麗與神奇,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
要落實詩詞人文教育需要相應的教學實踐來支撐。既要關照學生的生活認知,又要注重古典詩詞本身的特點,既要注重文學性,也要注重思想熏陶,既要采用有效教學策略,更要推行有效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 龔海梅.加強古典詩詞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J].內江科技,2008(2):189.
[2] 劉玉鳳.重視詩詞教學,提高人文素養(yǎng)[J].科學中國人,2014(8):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