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做照本宣科的“機器人先生”,而是要做厚積薄發(fā)、生動有趣的教書先生;要把教學變成快樂的輸
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熱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以致用,學而有成。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功夫在詩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初中語文,像一扇門——門里,是對語文九年義務教育劃的句號;門外,又是對高中語文學習做的鋪墊,承前啟后,意義重要。
一個學生,結(jié)束了在小學的文化啟蒙,來到了初中,習語文、學數(shù)理,熏陶性情、培養(yǎng)“三觀”,孕育性格。初中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而初中語文作為承載著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信息載體,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多元的人文精神,也必將在影響學生人格發(fā)育中起到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彼裕Z文教學不簡單,語文教學無小事。
一、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以人為本
語文教師要了解學生心理,尊重和熱愛學生,做學生的朋友。
臺灣心靈作家張德芬曾說:“人類的本質(zhì)是愛、喜悅、和平。沒有哪個孩子在最初是不喜歡學習的,每個孩子的心中都是有著向上向善的火種的?!逼鋵?,每個孩子都像只空瓶子,你往這只瓶子里裝什么,孩子就是什么。
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老師卻忽視或者不予認同這些真相,面對學生,做老師的好像文明不起來了,如果不對學生苛責、不說幾句損傷孩子自尊的話,就好像鎮(zhèn)不住學生了。
有的老師會說,現(xiàn)在一個班都好幾十個孩子,有的學生都被慣壞了,你在講臺講課,他在底下說話、搞小動作,影響其他學生學習,你不收拾他、不給他嚇唬住,那能行嗎?老百姓有話,叫:事從兩來,莫怪一方。作為教師,我們是不是也要問問自己:學生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除了會嚇唬、懲罰學生,就沒有別的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了嗎?
心理學上說,其實每個孩子的問題背后,都是對愛的匱乏和對愛的呼喚!可能有老師要說:什么叫愛?嚴才是愛!打是親,罵是愛。學生寫錯字、做錯題,你不讓他抄個百十遍、重做幾遍卷紙,他能長記性嗎?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你不收拾他,他能老實嗎?有的老師把“嚴”過度演繹,信奉棍棒教育,還說什么——當初他就是被他的老子打了罵了,他才考上了大學,當上了老師,云云。
那么,愛究竟是什么?愛,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為什么會有叛逆、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為什么會有孩子在課堂上故意說話、做小動作?這都是有原因的!表現(xiàn)粗暴的孩子,必然曾經(jīng)先被粗暴的對待過!上課故意說話的孩子,也許他們就從來沒有被大人重視和尊重過,他們的內(nèi)心渴望自己“被看見”!
聯(lián)合國頒發(fā)“中國家庭教育特殊貢獻獎”獲得者劉鎖志,曾把家庭教育分為五個層次:傳遞感覺,行為規(guī)范,說教,打罵,放棄。他認為:傳遞感覺大于行為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大于說教,說教大于打罵,比打罵更糟的是放棄。為什么要把“傳遞感覺”推到首位呢?愛,所傳遞的不就是那種溫馨的感覺嗎?誰都渴望被接納、被認可、被關心、被理解、被重視、被呵護,而這些都是需要被孩子感受到的。愛,不是忽冷忽熱,讓孩子無所適從;愛,不是打個嘴巴再給個甜棗;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而打罵孩子,是最能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自尊心,是一個人人格的主干,孩子有了自尊,他才能逐漸建立起自立精神,這樣他才會培養(yǎng)起主動學習的精神來。
萬法皆通,家庭教育的理論也同樣適用于學校教育?!秾O子兵法·謀攻篇》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泵鎸W生,師生間心與心的溝通和感化就是“上兵”,而靠打罵學生、體罰學生來維持課堂秩序的辦法就是最下下策。雖然個別老師用粗暴的手段也嚇唬住了學生,但是卻違背了教育宗旨,也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從心理學上講,作為老師,你在打罵學生的時候,就是在發(fā)泄自身潛意識里的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和對學生的憤怒而已。凡是抗拒的,都將持續(xù)。粗暴對待學生,只會讓學生服于表面,而他們的內(nèi)心,卻會遠離愛,甚至產(chǎn)生仇恨,將來危害社會。作為老師,我們是否還記得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作為老師,我們能否給予了學生這四顆糖——尊重和理解之糖、信任和支持之糖、賞識和鼓勵之糖、寬容和體貼之糖?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我們是不是首先就要把自己變成溫馨的陽光和愛,去照亮和溫暖學生內(nèi)心的世界?
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要做照本宣科的“機器人先生”
語文教師要做厚積薄發(fā)、生動有趣的教書先生;要把教學變成快樂的輸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熱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以致用,學而有成
從心理學上說,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逃離痛苦。人的大腦在放松狀態(tài)時,才會接收更多的信息;否則,你的道理再好,學生的大腦也會選擇屏蔽的模式或者啟動“逃跑”的模式。人類思維發(fā)展也遵循著先“形象”,后“邏輯”的發(fā)展脈絡。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懂得這些心理學規(guī)律,并且運用到教學中去。
《標準》明確指出了7—9年級的應知應會: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練習。并且,《標準》也提出了教學建議,之后還有“具體建議”。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們教師只需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標準》就行了。
但在具體教學中,有的老師卻還是重“本”輕“情”,照本宣科,把課堂氣氛搞得枯燥、乏味,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反倒讓學生對學習感到像是吃了雞肋,索然無味。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文化精深。從我國最古老的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開始,語文就像百川入海,在勤勞、勇敢、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和繼承中不斷發(fā)展。可以說,中國古代語文以及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就是取之不盡的沃土和活水!作為初中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敬畏于此,也應該利用好這“沃土和活水”,從而使初中語文教學變得精彩紛呈,從而使學生學習變得興趣盎然。
拿《標準》里“識字與寫字”的教學舉例,現(xiàn)在我們中國大陸的學生所見到的都是簡體字。面對簡體字,如果老師不肯去掰餑餑說餡,如果學生不去翻《說文解字》,那么很難會有人都清楚那些簡體字的最初的意思的。
現(xiàn)在是讀圖時代??萍荚诓粩喟l(fā)展,生活節(jié)奏又好像一直那么快,人們對于文字開始有了倦感,所以需要圖片來刺激眼球,刺激漸漸麻木的神經(jīng)。簡體字,不是圖,但是簡體字的源頭卻叫“象形文字”。事實上,作為學生,也應該了解了解象形文字,那些象形文字不僅形象生動,而且還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信息,這對于學生了解歷史文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在教授學生簡體字之前,再辛苦點,再用點心,去提前把那些字的象形文字的相關信息都了解好,備好課,等到學生學習時,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先激發(fā)起孩子的好奇心,最后適時配合教學,向?qū)W生介紹相關的象形文字,必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而在每個孩子的靈魂深處,都不能缺少語文的滋養(yǎng)。作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面對課堂,語文老師更要成為孩子,對語文充滿敬畏和好奇,對學生充滿尊重和接納、包容、理解、信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