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哲
摘要:鋼琴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yè)的必修內容,也是從事音樂教育的必備技能。鋼琴教學課程體系是否完善、教學內容是否合理,已成為當今高等師范音樂教育鋼琴教學改革的核心。本文以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為研究對象,對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進行研究,以達到構建科學、完善的多元化鋼琴教學體系的目的。
關鍵詞:多元化 音樂教育 鋼琴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086-02
審美主體中心模式與文化交往主體中心模式是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的兩種不同教學模式,審美的音樂教學遵循著下面一些原則:1.參與原則;2.情感原則;3.愉悅原則。而主體的心理結構的培養(yǎng)成為首要的基礎,因為“第一,在音樂教育中,發(fā)展聽覺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二,音樂教育必須遵循聽為中心的原則,要把全部教學活動牢固地建立在聽的基礎上?!雹僖虼耍覀儾浑y看出,以主體為中心的審美音樂教學原則是建立在以人的經(jīng)驗主體對音樂作品課題的一種靜態(tài)的、單向的、宰制性的關系上的,因為音樂作品客體本身是不會言說和解釋自身的客體。②我們作為主體對音樂作品這個客體的審美往往就深陷于對音樂作品表面的關注這一范式當中,因而主體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和對它的教學就會被還原成為一種控制程序,并會按照主體的標準來設定,不同的音樂所包含的多樣性、豐富性就被扼殺了。如果我們按照這種主體模式進行教學的話,只是單向性的理解,不去了解它的文化、它的音樂結構、它的音樂概念就會造成片面或錯誤的理解,這鐘教學模式是我們應該注意和摒棄的。
與審美主體中心模式相對應是的文化理解的交往主體模式。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是為了達到交往合理化以及生活世界合理化的構想,可以簡單歸為三個方面:1.強調語用學的功能,突出平等的、非強制性的語言交往、協(xié)商的交往功能;2.對音樂文化生活世界內在的傳統(tǒng)規(guī)范引入反思的機制,建立起深層或批判的闡釋等,為交往的合理化奠定更為合理的基礎;3.強調以相對獨立的公共領域保證大眾的民主參與。③根據(jù)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總結出:1.不同的學生對音樂存在不同的理解,我們不能扼殺學生的理解,要對他們的理解給予肯定;2.對待音樂也要存在一定的批判性和反思,不同的文化孕育這不同的音樂,對待不同的音樂要平等;3.要平等、自由的對話,保證音樂文化領域中的公正平等。
兩種不同模式帶給我們的教學效果也是不同的,針對這兩種模式帶給我們不同的教學效果,筆者對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育提出幾點意見,希望在原有的課程基礎上構建更科學、更完善、更有效率的多元化鋼琴教學體系。
一、加強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習
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學習其他音樂知識以及音樂技能學習的入門課程,是學習其他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也是音樂專業(yè)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的必修課程。音樂理論課程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其他相關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進程和學習質量,如果我們只專注于技能課程的學習和訓練,那么長此以往就有可能對音樂專業(yè)其他方面的學習及發(fā)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全面而扎實的音樂理論知識基礎對技能課程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也是提高專業(yè)技能的基礎。例如,有很多同學在演奏鋼琴作品的時候,往往對作品中的和聲進行、調式調性變化把握不完整,演奏不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意境,這就體現(xiàn)出理論課程的重要性,鋼琴雖然是一門技能課程,但是也離不開理論課程做基礎。我們想要更好地表達一首作品,就要從這首作品的各個方面入手學習,多元化、全方位的學習不能只注重技能的傳授。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樂曲的音樂語言進行準確、細致的分析,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同時增強學生的演奏感染力。
二、拓展教學內容
(一)培養(yǎng)學生的伴奏能力
鋼琴即興伴奏課程與成譜伴奏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綜合音樂思維和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的課程,學好這兩門課程對學習鋼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鋼琴即興伴奏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多聲部音樂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對于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來說有一個很強即興伴奏能力非常重要,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活動、藝術實踐都離不開即興伴奏,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有重要作用。而成譜伴奏的訓練能夠使學習者可以在節(jié)奏感上建立協(xié)調的配合,還可以使伴奏者和演唱者達到呼吸配合上的協(xié)調,可以提高學生的鋼琴水平。
(二)開設鋼琴藝術史課程
鋼琴藝術史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鋼琴的誕生、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音樂流派、不同音樂風格的鋼琴作品與主要代表人物的貢獻等音樂知識。對于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來說,三四年的大學時光能夠接觸到的鋼琴作品是很有限的,更不可能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鋼琴藝術的發(fā)展歷史。因此開設鋼琴藝術史課程能讓學生全面了解鋼琴的歷史,以及鋼琴音樂的歷史,使他們對鋼琴藝術有一個更廣泛、更深入的了解,進一步豐富自身的藝術涵養(yǎng),提高整體的藝術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高等師范院校每年招收來的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因此鋼琴教學也要因人而異。
(一)“一對一”教學模式
“一對一”的鋼琴教學模式可以讓老師能夠更加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教師也可以把精力都集中到每一位學生,可以體現(xiàn)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模式有便于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更能夠凸顯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師有針對性的教學,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同樣存在一定的漏洞,例如學習者之間缺乏交流、不利于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等。因此,傳統(tǒng)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鋼琴小組課教學模式
鋼琴小組課教學模式是在“一對一”教學模式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在以往的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模式中一直存在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模式有多種,例如:一對二、一對四等。一對二、一對四模式運用比較普遍,學生人數(shù)比較合適,教師可以統(tǒng)一教學進度,學生也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克服前一種模式的不足,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位同學,也就不能積極了解每位同學的實際情況,從而就不能及時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學生也就會失去信心,產(chǎn)生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
(三)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社會需求的時候,通過改革,鋼琴集體課模式產(chǎn)生,這種模式更加符合現(xiàn)代高素質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了。鋼琴集體課可以增加講授的內容,擴大知識覆蓋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鍵盤方面的綜合能力;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程度分班,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再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程度作出適當調整;可以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進度情況加課或減課,從而解決學生“不夠吃”和“吃不了”的問題。
四、結語
總之,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學改革要從實際出發(fā),遵循文化理解的交往主體模式,重視理解音樂背后的文化,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能力這一目標。
注釋:
①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②③管建華:《21世紀音樂教育觀念的三個轉向》,《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08年版第2期.
參考文獻:
[1]曹曉芳.高師音樂教育要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J].藝術教育,2009,(02).
[2]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管建華.21世紀音樂教育觀念的三個轉向[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08,(02).
[4]管建華.21世紀的抉擇——從中國高校音樂教育的三個“缺失”問題談起[J].人民音樂,2015,(01).
[5]王璐.鋼琴集體課教學研究[D].北京:中央音樂學院,2012年.
[6]王曉升.哈貝馬斯的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