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國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單一的學科知識應很難對一些實際問題進行解決,這就使得能夠將多學科知識進行交叉運用的符合性人才,成為了社會急需的一種人力資源。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有著知識內容豐富、課程結構復雜,學科綜合性強的特點,因此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學成為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因素。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發(fā)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xiàn)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yǎng)國民現(xiàn)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xiàn)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關鍵詞:梳理知識;圖文結合;合作學習
高中地理學習提高學習質量,探究性學習過程。而且,每個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思維模式,體驗不同的情感生活,找到一個適合所有人學習的最佳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學習方法的具體操作模式。高中地理學科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空間性、實踐性、推理性,和文理知識的交叉性,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xiàn)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需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通過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來實現(xiàn)。因此本文從幾個方面提出了對高中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方法
一、梳理知識重點,查漏補缺
對知識的把握和梳理是學習地理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地理與其它學科不同,它的知識點比較零碎分散,各個章節(jié)看似獨立,實際又有所聯(lián)系,因此養(yǎng)成課后整理筆記,總結知識體系框架的習慣很有必要。梳理知識重點時,可以采用樹狀圖的方式或者圖表,要突出重點難點,思路要清晰、內容要簡明扼要,以便于自己隨時翻閱復習。要熟記一些固定的搭配,如洋流名稱與流向、氣候類型與特征、平原地勢特征,等等。其次,要及時總結整理錯題難題和典型例題,找出與他們相關的知識點,查漏補缺,加強記憶與理解。要靈活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把各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這樣思考問題會更全面更到位。定期整理知識結構,查漏補缺的同時,要時常翻閱自己總結的重點筆記和錯題難題,把它們刻在腦子里。
二、有效利用地圖,圖文結合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關鍵和重點,學會看圖,利用地圖,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中地理教材中會有配套的地圖冊,與教材結合在一起使用,使教材上面的理論性的東西以地圖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更直觀,更生動形象。在地理學習中,一定要養(yǎng)成圖不離手的習慣,把地圖與課本放在一起學習,更便于記憶。有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讀圖、識圖,可以通過地圖填空的方式來記憶地圖。就是把地圖用自己的筆親手畫出來,但是不標注任何文字,只有圖形輪廓和圖標,然后拿另一個顏色的筆去“填空”,即憑借自己的記憶把地圖補充完整。這樣既鍛煉了動手能力,也幫助學生加深了對地圖的記憶與理解。運用地圖來學習地理知識是最有效率的渠道,只要平時多看地理圖冊,將知識與地圖結合起來記憶,熟記地圖,把地圖印在腦子里,那么學習地理就會容易很多。
三、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學生依據(jù)導學案開展小組討論。教師巡視觀察,及時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解疑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另外,教師要及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提醒和督促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本課中,對于“交通對聚落空間形態(tài)的影響”這一知識點,我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結合教材中“嘉興市聚落形態(tài)變化”案例,說明嘉興市的城市形態(tài)如何隨著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而變化;結合教材中株洲城市形態(tài)變化及武漢城市形態(tài)圖以及導學案提供的石家莊城市發(fā)展的資料,分析株洲、武漢、石家莊的城市形態(tài)發(fā)展及城市形態(tài)發(fā)展原因;結合拓展資料“揚州的變遷”,分析揚州發(fā)展與衰落的原因。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結論:隨著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聚落空間形態(tài)沿交通干線擴展,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fā)展軸;交通運輸?shù)乃ヂ鋵е鲁鞘兴ヂ?。在本課中,我一方面放手讓學生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另一方面加強知識的指導。問題探究結束,小組成員總結,各組推薦一個成員代表介紹小組探究的結果。小組之間互評,教師及時點評。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生輕松愉快而且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掌握相關地理知識,收到良好效果。
四、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現(xiàn)代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科技的發(fā)展,在信息技術發(fā)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教育的方法也要大膽創(chuàng)新,課堂運用多媒體教學就是一個更好的創(chuàng)新手段,在高中的地理教學中,如果僅靠學生單方面的閱讀很難完全理解書中的知識,但是,如果利用多媒體技術的話,就可以將原本抽象,復雜難懂的知識變的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利于學生進行理解和掌握。但是,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要堅持以提升教學效率的教學原則,科學合理的安排安排多媒體教學,不能占用過多的課堂教學時間,也不能過度的使用,要根據(jù)教學的內容選擇性的開展,既要保證學生能快速的理解地理知識,同時還要讓學生觀看視頻,PPT、電影等過程中,能對學習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記憶,強化學生的記憶,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都能得到提升。
五、教師有重點地點評和歸納總結
教師的講解是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要注意幫助學生建立起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本課中,對于“交通對商業(yè)網點分布的影響”這一知識點,學生先根據(jù)課本配圖比較山區(qū)與平原商業(yè)網點的異同點,接著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歸納,最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把地域擴展到整個中國,看看交通運輸與商業(yè)網點存在什么關系?這樣,學生就能很自然地接受新知。教師有重點地點評和歸納總結學生自主學習的答案、小組探究的結論、學生在課堂探究中的紀律、個別學生回答問題的正誤等。
總之,要提高地理課堂的效率,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發(fā)展為主旨,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創(chuàng)設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使用生動形象的地理教學語言,優(yōu)化、整合媒體教學資源,重視學法指導,合理安排教學評價機制,教會學生學習,扎實上好每一堂課,使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xiàn)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但艷超.高中地理教學中比較法的運用[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聲卷1)[C].2015
[2]塔吉古麗?艾哈買擔.探析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A].2015年現(xiàn)代教育教研學術論文集[C].2015
[3]曾早霞.淺析普通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評價的策略探究[A].第三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