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昊
【摘 要】許多同學都覺得數學課不好上,數學難學,其實這是他們沒有產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求知欲源于興趣,有了興趣,就會產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使大腦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增強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那么在學習過程中伴隨的就只能是消極厭學的情緒。正如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p>
【關鍵詞】數學;美
要用一句話概括數學課的特點,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它沒有語文課中華麗優(yōu)美的語句,沒有歷史課中那扣人心弦的歷史故事,沒有地理課中的奇山異水,也沒有物理、化學課中的試驗效果,它只有繁雜的數式計算、抽象的論證,這樣很容易使學習者產生反感情緒。但是,我們要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一下,可能會得到迥然不同的印象,即數學是很有美感的。
法國著名數學家龐卡萊曾經說過:“感覺數學美,感覺數與形調和,感覺幾何優(yōu)雅……這是所有真正數學家都知道的真正美感。”的確,數學具有極強的美感,只是很多同學沒有發(fā)現而已。筆者嘗試著發(fā)現數學之美,也確有收獲,這些收獲就是:
一、數學具有統一美
統一美是指呈現于基礎上的統一、結構上的統一、方法上的統一。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而反映在數學上就是各種不同的數學門類。每門數學都有自己的概念、符號、命題體系,概念、命題和方法相互交叉形成十分龐雜的數學體系,但它們卻有共同的基礎——集合論。例如,在幾何學中,歐氏幾何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沒有懷疑它的真理性。而后來出現的羅氏幾何、黎曼幾何卻與歐氏幾何有明顯的矛盾。矛盾之一,關于三角形的內角和,歐氏幾何說是“等于π”,黎曼幾何卻說是“大于π”,羅氏幾何又說是“小于π”。矛盾之二,關于平行公理,歐氏幾何說“平面上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羅氏幾何卻說“平面上過直線外一點至少能引兩條直線與已知直線不相交”,黎曼幾何卻說是“平面上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一條都沒有”。到底哪一種幾何真正反映了真實的空間關系呢?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就會發(fā)現,它們都是對真實世界的正確反映。你看,這多么有趣啊!
二、數學具有對稱美
對稱美的含義是指部分與部分之間、整體與部分之間、整體與整體之間可以引起直觀快感的比例關系。純數學與實際應用之間通過應用數學構成關系呈現一種諧調美,同構、同態(tài)映射構建、RMI模型構建呈現一種諧調美,最突出當一個整體的幾個部分或幾個整體在構成上的比例為1時,即為對稱,它是諧調美的特例,給人以平衡感,從而作為審美對象給人以對稱的感覺。幾何的軸對稱、中心對稱、位似變換、相似變換,代數中的矩陣、二次型,空間中的向量及其運算等等無不體現了對稱美。圓是畢達哥拉斯學派最推崇的最美的圖形,從各個方面看都是對稱的,讓人感到十分舒適,具有完美的對稱性,其內涵的意蘊更加動人心扉:她是太陽、是清晨的露珠、是愛人的眼睛……難怪有的學者稱之為“宇宙間第一等好詩”。對稱因為易于適應主體追求心理平衡及逆向思維的要求,因而它不僅能激發(fā)主體的美感,而且往往成為數學創(chuàng)造的一種動因。
三、數學具有簡潔美
事物的簡潔性給人以簡捷、明快、準確精煉的美感,數學的簡潔美首先表現在語言的簡潔性上,特別是符號語言。數學中的基本概念、命題、公式、運算所呈現的簡潔性就是一種實在的數學美。二次函數形式十分簡單,它既可以描述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又可表達質能轉化規(guī)律,還可以計算圓的面積……其圖像可描述小石子的拋體運動,也可刻畫行星的運行軌道……它是一首包容萬物的小詩!
阿拉伯數字的簡潔性習慣得讓人遺忘,我國辛亥革命前的記數符號是一、二、三、四……,常數則用甲、乙、丙、丁……表示,使用起來極不方便,幾乎毫無操作性可言。在記數方面,中國人沒有像用紙代替竹簡、用毛筆代替羽毛筆那樣的簡潔實用的發(fā)明。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由于這種記數法,才阻礙了中國數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而讓西方人在數學領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而誘發(fā)了工業(yè)革命。歐拉公式被認為是數學里最為迷人的公式,在這個十分簡潔的等式中卻含五個十分重要的常數:0、1來自算術;1是實數單位;i是虛數單位。1來自代數,π來自幾何,e來自分析……這五個常數滲透數學各個領域,至今尚未被人類參悟透徹。它們如此奇妙、簡潔地匯聚在一起,表現出如此神秘、自然、和諧,使人獲得一種強烈的美感!數學中各種各樣的符號——邏輯的、集合的、代數的、幾何的、函數的、拓樸的、分析的……無一不是簡潔、準確地表述了數學概念,呈現出數學的簡潔美。中國人也不是沒有發(fā)現數學的簡潔之美,珠算的發(fā)明就將數學的簡潔美推向高潮,珠算的進行過程是聲情并茂的藝術呈現過程。
四、數學具有歷史美
數學具有歷史的美感,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你如果看看中外數學家的傳奇故事,他們從小愛科學、從小愛鉆研的執(zhí)著精神,是推動他們?yōu)閿祵W發(fā)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源動力。中國數學的光輝歷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的實踐和認識的進程中,無數中國數學家為了探索真理、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科學務實的精神百折不撓、奮力拼搏,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國的偉大的數學成就更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催人奮發(fā)的好教材,對激發(fā)我們的民族自尊心也是大有裨益的。
總之,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善于使用自己探索的眼睛,我們就能夠發(fā)現數學之美,也就不會覺得學習數學是枯燥無味的了。
【參考文獻】
[1]張玉峰,孟愛紅.數學美的本質[J].數學教育學報,200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