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碧玲
摘 要:新課標倡導教師在教學中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是因為這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同時也能折射出時代的精神。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課,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語文;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3-009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54
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目前我國多數(shù)的初中語文教學重視理論性教學,忽視課外實踐活動,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的健全發(fā)展。因此,在素質(zhì)教育和新課改的今天,初中語文教學應該重視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將語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同時,促進學生全方面素質(zhì)的提升。為此,在初中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設計和組織,使其能夠真正地為初中語文教學服務,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高效提升。
一、 結合學生興趣,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課外實踐活動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重視理論課輕視實踐課,并且在語文教學中多采用課堂教授制的方式,不僅不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也導致學生長期處于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下,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證。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就需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然后有針對性的組織興趣小組,并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以達到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這節(jié)課時,很多學生對課文中的“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xiàn)象同氣候的關系,據(jù)以安排農(nóng)事”,“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等句子非常感興趣,教師此時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點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在課外實踐活動中雖然教師不能引導學生像物學家一樣總結氣候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但是可以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然后將自己的想象進行討論和驗證,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提高本節(jié)課的學習效率。
二、 根據(jù)學科課程,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競賽活動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好勝心強,所以在進行初中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中教師可以選擇競賽類的活動,以此促教,起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初中語文學科各知識點之間是各為體系又相互聯(lián)系的,所以在每一部分內(nèi)容學習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科課程的重難點知識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從而起到教學針對性的目的。例如:在初中語文學科中,有很多的文言文,其中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說、核舟記、大道之行也這幾篇古文都在同一個單元內(nèi),教師就可以以此單元組織競賽類的實踐活動,如:古詩文背誦大賽、古詩文翻譯理解大賽、文學知識填空大賽等,將本單元的課程要求和學科重點內(nèi)容建立在這些競賽活動上,使學生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鞏固能力,達到語文知識學習的目的。另外,競賽類實踐活動的開展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知識鞏固的同時,使得教學內(nèi)容與課程目標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要求更為一致,能夠起到知識鞏固、激勵鼓勵等雙重作用。
三、 利用課程重點,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技巧交流互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知識學習不是關鍵的,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方法和技能,從而學會舉一反三,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和課程的重點知識,組織學生進行技巧總結和經(jīng)驗交流,從而為自己和他人提供更加形象化的、具體化的學習幫助。另外,教師可以將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與報刊、網(wǎng)絡、書籍等多方面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這些課外讀物中發(fā)現(xiàn)知識,提煉技巧,總結能力,從而使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提升全體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課外的實踐活動、課外的經(jīng)驗總結和技巧交流,學生能夠對此產(chǎn)生聯(lián)想,總結框架,帶動自己和他人聯(lián)動記憶,然后通過這些方法對表面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吸收,并逐漸內(nèi)化成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語文學習做最終的指導。
四、 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分析促進學生發(fā)展
初中是學生學習和身心發(fā)展的一個關鍵的轉折期,在這個時期內(nèi)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總結能力,所以教師結合學科課程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符合學生現(xiàn)階段的身心發(fā)展要求,對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拓展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的眼界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能夠為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的幫助。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食品安全問題的調(diào)查活動,從身邊涉及的雞蛋、奶粉、肉類等食品開始,調(diào)查當前城市中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分布情況,然后可以走訪工商、食品檢驗等部門了解情況,對食品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防治方法以及管理部門存在的職能實效等進行充分的分析,最后據(jù)此寫一篇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議論文。通過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可以看出,學生經(jīng)過一系列的表象活動了解到了問題的本質(zhì),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儲備和人生閱歷,也為自己的作文寫作積累了素材,其所起到的教學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五、結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符合新課改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對提升語文教學效果和促進學生健全發(fā)展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語文知識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在課外實踐活動的作用和推動下,發(fā)散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語文教學效果的更大提升。
參考文獻:
[1] 余映潮.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要領[J].中學語文教學,2014(4):72.
[2] 龍娟.淺談初中語文活動課的“六性”[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47-48.
[3] 秦仲菊.探索語文實踐活動 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J].語文建設,2013(7z):21-22.
[4] 連建華.中學語文課外活動實踐的思考[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4(9):187-188.
[5] 馬繼開.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14(8):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