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瓊
摘要:在當今的教育環(huán)境的背景下,培養(yǎng)科學家已不是科學教育的目的,而是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加強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培養(yǎng)科學精神。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加強小學綜合能力培養(yǎng)成為促進小學生成長的重要基礎,我國高度重視對小學科學的教育工作,各級組織已經充分感受到科學教育對于促進民族富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學教育;科學教育;問題及對策
小學科學教育作為小學階段的重點學科教學,對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有著積極影響。小學科學通過傳授基本科學知識的方式對小學生進行思維引導,通過使用科學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為學生建立起科學的學習理念,從而提高學生對于科學的熱情和興趣的學科。小學科學課程在小學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對于學生樹立科學觀念和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等性格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很多小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科學教育經常被認為是一種輔助性的“副科”,并且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嚴重的削弱了科學教育的重要性;本文結合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積極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夠提高小學科學教育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
為了能夠能夠更好的促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教學力度,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實踐能力,對于學生個人成長以及社會進步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上面的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如何通過合理的措施和辦法加以解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好的促進科學教育的發(fā)展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結合相關的問題進行合理分析,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解決措施:
1、提高對小學科學教育的認識
學校和教育部門對小學科學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對其也不夠重視,而且我國小學科學教育起步較晚,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發(fā)展速度也比較遲緩,這樣一系列的客觀因素導致我國小學科學教育受到了很多的阻礙和限制。因此,為了能夠積極的提高小學科學教育的發(fā)展程度,必須從思想和觀念上進行轉變,重新審視小學科學教育,充分落實新課標改革的要求,嚴格提高科學教學的實踐性和重視程度。與此同時,要對針對不同地區(qū)的特點進行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創(chuàng)新和轉變,采取有效對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發(fā)散思維,主動思考,培養(yǎng)他們動手、動腦能力,確保教學質量;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鼓勵學生主動實踐,積極創(chuàng)新,確保小學科學教育真正發(fā)揮其作用。
2、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往僅靠一張嘴、一只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它集聲音、圖片、動畫、文字于一體,能夠突破時空和空間的限制,具有直觀性強、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的特點,是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將抽象的知識利用多媒體直觀地呈現出來,化難為易,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學《火山》時,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進行火山噴發(fā)的實驗。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火山噴發(fā)的資料片,隆隆的地鳴聲、噴發(fā)時的撕裂聲、火紅的巖漿,那場面猶如讓學生身臨其境。接著利用電腦模擬地球構造,模擬巖漿的上升,使學生認識火山噴發(fā)是怎樣形成的,需要怎樣的條件。這樣教學,不僅克服了空間障礙,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還突破了重點、難點,實現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教學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僅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能代替師生間的交流、教師的講解,它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我們應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優(yōu)勢,為日常教學增光添彩,為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提供有利條件,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3、充分利用教材,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用教材的意識,通過開展科學的探究活動來提高教學效果。尤其是教師在設計探究活動的時候,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具體情況,來安排相關的活動。其實科學探究主要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即提出問題、設置計劃、安排實驗、操作實驗、分析論證、評價交流與總結經驗。在探究過程中不必要全部包含這七個方面的內容,只要適合科學探究,可以只涉及部分的內容,從而提高科學課程的實踐操作性。在新的科學課程改革下,科學課程的教材編制也體現了用教材的理念,從而給予了教師和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例如,科學教材中“生命”一章的學習,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學生所熟悉的動植物來進行研究,而不一定要研究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學生科學探究的對象,因此,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要做到隨機應變,根據學生實際來進行科學教學。
4、轉變教師角色
要想真正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教師的角色就必須轉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直占據課堂的主體位置,其角色是教書匠和講解員,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改變與學生間單純的傳遞和接受關系,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這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師要由課堂組織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成長規(guī)律為出發(fā)點,捕捉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潛能,從而促進每個學生發(fā)展。再次,教師要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主角轉為與學生一起學習的伙伴。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學生學習的導師、朋友,還要成為教與學的合作者、關懷學生成長的有心人。
小學科學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其科學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重要課程。只有從實際出發(fā),基于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角度因地制宜綜合采取措施,才能全面提升農村小學科學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育實效,促進農村地區(qū)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李祥云,魏萍,田文寵等.國外中小學規(guī)模作用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4,(4):76-80.
[2]田育豐.新技術及新工藝對建筑外裝飾工程的影響[J].大科技,2016,(11):301-302.
[3]楊艷.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田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價值工程,2014,(3):76-76,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