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建偉
【摘要】語文課堂應該是動態(tài)生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本文提倡在課堂教學中尋找切入生成的“點”,捕捉并巧妙運用課堂生成的資源,于“瓶頸”處、“錯誤”處、“激辯”處、“留白”處分別進行點破、點化、點評、點補,讓課堂因“生成”而迸發(fā)出智慧的活力和靈性。
【關鍵詞】 動態(tài)生成;生成的“點”;生成方式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中指出:“生成性”應該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基本特性和價值追求[1]?,F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也非常重視課堂的“生成性”,課堂教學中也總是閃現出師生對話碰撞的智慧火花。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痹谡n堂教學中,我們也要努力尋找切入生成的“點”,開啟一場沒有預約的精彩語文之旅。
一、點破:于“瓶頸”處求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生成一些高水平或者是“空中樓閣”的教學問題,但是由于自身知識水平和社會經驗的缺乏,他們與文本只是“泛泛之交”,無法與文本“深交”,只能在文本的外圍或者作者的情感世界外徘徊。簡單地說,此時學生的思維也就是卡在了“瓶頸”上。這時候,我們老師就要像《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一樣,借助于生發(fā)的問題,巧妙地借給學生“東風”,促使學生把問題往更深處進行思考,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的知識、思維都能“更上一層樓”。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孔子游春》的最后一段話:“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這是一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在贊美泗水河畔迷人的春色時,有的學生不禁提出來:“作者主要寫孔子和弟子們的活動,怎么突然又描寫泗水春色呢?”此時,教師就可以將這“一石”拋向學生,激起學生思維的“千層浪”,引導學生探究這句話在文中的深意和作用。這樣,學生就知道這句話是借泗水河畔的迷人春景,贊美了孔子和弟子們之間濃濃的情誼,在文中有著深化中心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生成的問題進行了有深度、有厚度的思考、探究,這既讓學生的思維抵達了文本深處,與作者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又培養(yǎng)了學生有效探究的能力。
二、點化:于“錯誤”處求生成
小學生年齡小,不懂得“三思而后行”,因而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出現許多錯誤,這是很正常的。就像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通過反復思考挖掘錯誤的緣由并逐漸消除錯誤的過程。” [2]在教學中,我們要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用“錯”演繹出別樣的精彩課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墨梅》教學片段:
(在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將“只流清氣滿乾坤”的“流”寫成了“留”)
師:一些同學把“流”寫成了“留”,(板書:“流”“留”)我想請這些同學來談談寫“留”的理由。
生:我想,梅花是把自己的香氣留在世間,這兒的“留”是留下的意思。
生:《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詩句。我覺得這兩個“留”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就寫了這個“留”。
師:那么,“只流清氣滿乾坤”中的“流”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彌漫,充滿”的意思。
師:如果你是王冕,會用哪個呢?
生:我覺得還是用“流”好。因為梅花的清香之氣,是在空氣中流動的,是彌漫開來的。用“流”富有動感,也有詩意。
生:我也覺得用“流”好。大家聽過“流芳千古”吧!這個“流”還有流傳的意思。王冕在梅花身上寄予了特立獨行、貞節(jié)自守的氣骨,他是想讓梅花的這種高潔的品格流傳下來。
在教學《墨梅》這首詩時,很多同學都會將詩中的“流”寫成“留”。對此, 大多數教師往往只是讓學生把錯別字訂正過來,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而在這個案例中,這位教師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能基于這一錯誤資源,借機引導學生對“流”和“留”的進行分析、比較,走進“流”背后所展開的詩意“桃花源”,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精彩紛呈、韻味猶長。
三、點評:于“激辯”處求生成
俗話說“千人千面”,每個人的思維水平和認識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和體驗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許多意見達不成統一的時候。此刻,我們教師就要從“教書匠”轉變?yōu)椤八囆g大師”,引導學生展開激辯。如《天游峰的掃路人》中有這樣一句話:“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在學習時,有位同學說:“我覺得老人在撒謊,一個七十歲的老人,每天爬上爬下一千八百多級,能不累嗎?”這時,教室里又出現了“老人不累”的聲音。于是,我便引導學生展開一場激辯:天游峰掃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正方的觀點:天游峰的掃路老人工作不累、生活不苦。反方的觀點:天游峰的掃路老人工作苦、生活累。我對學生提的要求:走進文本中尋找各自的理由,再結合生活中的體驗、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辯論中,有的說:“天游峰的掃路老人不累,他是一邊工作,一邊欣賞風景,干得輕松自在。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無限的樂趣,心曠神怡自然就感覺不到身體勞累了。即使偶爾感覺辛苦,但相比工作獲得的樂趣,他也是甘之如飴的。”有的說:“天游峰那么高,那么險,游客們爬著都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一個七十歲的老人,每天往返要爬一千八百多級的石梯,怎能不覺得累呢?”……在這種辯論中,學生對老人的形象有了多元化的解讀,對文本也有了深層次的感悟。這樣的語文學習,才是真正的基于學生視角的語文學習。
四、點補:于“留白”處求生成
“留白”是書法繪畫上的一種手法,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這種手法以無勝有,有無相生,是一種巧妙的藝術表達,更是一種智慧。在小語教材中,余味無窮的“留白”也比比皆是,教學中,我們留心挖掘與文本有聯系的“空白”,找準生成的訓練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孔子游春》中寫“孔子論水”的那一段:“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 边@段話中的省略號顯然是一處意猶未盡的“留白”,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一想,水還有哪些特點呢?請學生來當一回小孔子,來談一番自己的宏論!在學生的各抒己見中,水的特點在學生們“點補”的生成中延續(xù)著精彩。
生:水若滿則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樂,不貪得無厭。
生:水遇到石阻,絕不回流,它好像懂得勇往直前。
生:水滋潤萬物,從不求回報,它好像很仁慈。
生:水揚清激濁,洗滌萬物,它好像在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生:水有剛強的一面,胸懷志向,百折不回,它好像有韌性。
生:水或深或淺,清澈透明,它好像純潔無瑕。
生:水小可成滴,大可成洋,它好像很有氣量。
……
在這個“點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懷揣著問題走進了課堂,而且?guī)е碌氖斋@走出了課堂。這補白處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語言再創(chuàng)造的想象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思維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使學生下筆有話可寫,實現了從讀到寫的完美過渡,并且讓學生真正地走入了文本,與孔子實現了一場心靈的會話,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是一幅富于變化、流光溢彩的“動態(tài)生成”圖。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找準生成的“點”,把握住語文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脈搏,調控并挖掘出學生深層次的有效生成,讓學生在“節(jié)外生枝”中對文本進行“深度學習”,與作者進行“深度交流”,實現自我的“深度思考”,從而讓學生語文學習真正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徐金國. 課堂生成的智慧[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2] 張宏寬. 試談語文教學中“錯誤資源”利用的策略[J].學科教學,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