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東峰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歷史知識的教學,而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文章從培養(yǎng)學生記憶史實能力、概括問題能力和解答史料能力三方面入手,尋求提高學生能力的歷史教學策略,以幫助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技能。
關鍵詞:學生;能力;歷史教學;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421;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6-0040-01
縱觀新課程改革,歷史學科的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歷史知識的教學,而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而學生的能力,主要包括記憶史實的能力、概括問題的能力和解答史料的能力等。那么,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這些能力呢?現(xiàn)結合教學實踐進行闡述。
一、記憶史實的能力
歷史學科中史實繁多,學習重點首先是理解和記憶史實,然后在此基礎上有效解題。而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不再是依靠簡單的死記硬背,而是要尋求記憶的技巧和方法,即學生要有較強的記憶史實的能力。(1)提升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在感興趣的前提下學習,其思維才會更敏捷,學習效率更高,記憶效果會更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2)巧用記憶方法。從歷史的學科特征來講,若要達到理想的記憶效果,學生需尋求記憶的技巧和方法。記憶史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歷史線索記憶法。學生要學會梳理知識體系、線索,即常說的建構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教師需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尤其在學習每一專題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梳理專題線索,建構知識體系,教授新課時將相關內容融入其中。這樣,學生不但不會混淆知識點的記憶,而且增強了聯(lián)系問題的能力。其二,順口溜記憶法。為增強學生的記憶,教師可引導學生尋求知識記憶的規(guī)律,編排諧音順口溜。比如,教材中關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史實比較多,記憶麻煩。這時,教師可將以下記憶口訣教授給學生:監(jiān)察制度源于秦,秦朝御史傳詔令。監(jiān)察百官多進諫,“漢承秦制”有改進。漢刺史監(jiān)察轄軍權,改稱“州牧”權更盛。這樣記憶中國古代秦漢的監(jiān)察制度,學生不但充滿興趣,而且效果很好。
二、概括問題的能力
面對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浩瀚的歷史史料,要想學會梳理、提煉關鍵信息,把握重點,使脈絡更清晰,學生需從兩方面能力訓練入手,即語言概括能力和思維概括能力。(1)語言概括能力。常說“文史不分家”,強調歷史和語文學科在學習中的相通性。比如,學習古代史部分,就需要對古文史料通譯,這要求學生具備通譯文言文的語言概括能力。教師可從兩方面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首先,多給予學生在課堂上“說”的機會,鍛煉其膽量和表達能力。其次,采取教師點評、學生互評的方式激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2)思維概括能力。思維概括能力是學科教學中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它包含閱讀與理解、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抽象等能力,它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多角度思考問題,準確提煉信息、再現(xiàn)相關史實。其一,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概括能力,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教師可通過巧設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力,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比如,教學19世紀中期的美術歷史時,教師可利用視頻展示法國米勒的《播種者》《拾穗者》和俄國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作品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學生們思維活躍,聯(lián)系工業(yè)革命后的社會現(xiàn)狀來介紹,并分析同時期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提出自己的見解,其思維廣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其二,教師可利用教材資料、歷史圖片、史料等多種資源訓練學生的思維概括能力。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時,要求學生從宏觀上分析、探討,不要以偏概全,要掌握歷史階段的特征,分析其內在的聯(lián)系性。教師還要通過訓練明確學生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互相查漏補缺,實行幫、帶活動,共同成長。
三、解答史料的能力
史料解析題作為主觀題,是考試考查的必備題型,也是令學生頭疼的部分,教師應分析歷年高考試題并結合學生學情進行教學。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可從三方面提升學生解答史料的能力:首先,在新授課教學中,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做到“論從史出”,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其次,將每節(jié)新授課的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設計成材料解析題,引導學生分析、探討,這既很好地呈現(xiàn)了知識重難點,又訓練、提升了學生解答史料解析題的能力。最后,引導學生多練、多做題,訓練原則是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訓練時要遵循以下四個步驟:首先,規(guī)定訓練時間,即限時訓練。其次,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歸納、概括史料信息。再次,結合問題從史料中提煉關鍵詞語,要求簡明扼要、條理清晰。最后,準確錘煉語言,要求學生結合教材信息使用歷史術語呈現(xiàn)自己的觀點。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思維概括能力,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深度。
四、結束語
當前,高中歷史教學單純考查歷史知識識記的考評模式已不復存在,考查重點越來越側重于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及時轉變思路。教師在注重傳授教學內容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培養(yǎng)為具有自我學習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萬元清.歷史觀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2016(04).
[2]許明華.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