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琴
【摘要】所謂的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shù)慕虒W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方法;朗讀;閱讀;合作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239-01
教學有方,但教無定方。至于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的。所謂的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shù)慕虒W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抓住“文眼”,采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p>
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并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里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的目的。
二、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
由讀到寫是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升華。從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寫句子,到中年級的寫片段,再到高年級的把人物、活動、事件等寫具體,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語文教師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勤于動手,勤于練筆的習慣,逐漸培養(yǎng)他們寫作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語文《灰雀》一課時,先讓學生預習課文,找出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并說明喜歡的原因。
許多同學找了描寫灰雀外型及活動的句子“兩只胸脯是粉紅的,一只胸脯是深紅的。他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的歌唱,非常惹人喜愛。”當我讓他們說明喜歡的原因時,他們爭先恐后地說開了。
有的同學說:“作者不但用詞用得好,還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有的同學說:“作者的觀察重點突出,重點觀察了胸脯的顏色?!边€有同學接著說:“我看作者太喜歡灰雀了,他把灰雀當成人來寫。”最有趣的是有一位同學的發(fā)言,他說:“老師,我認為婉轉的歌唱中的‘婉轉和惹人喜愛中的‘惹這兩個詞用得非常恰當、生動。婉轉不僅寫出了灰雀歌唱的聲音,同時也引導我們把灰雀歌唱時的動作想象出來了。它不光脖子一伸頭一抬,還有可能是翅膀和頭很協(xié)調地扭來扭去才能發(fā)出婉轉的聲音。‘惹字是在寫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歡它都不可能……”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感想。
借此機會老師充分利用課前就已經(jīng)布置的作業(yè):你回家詳細觀察了什么動物?重點觀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觀察到的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下來。不一會,有的寫了小白兔、有的寫了大公雞、有的寫了大白鵝……不光寫了外型,還寫了步態(tài)、叫聲以及吃相等,許多同學寫得很形象、很具體。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
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對于“喝、渴”的區(qū)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 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注重合作有效性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如何有效的利用和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我們做了許多嘗試,確定以小組合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1.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合作學習之前要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在每個學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教學,給個別學困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能力是有幫助的。
2.小組交流的主題要明確、清楚,要有思考價值。凡是自主探索已解決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再合作交流。要根據(jù)題目內容調控好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時間過長,學生將無所事事,影響正常教學;時間過短,不能充分發(fā)表每個人的見解,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3.教師在小組討論的時候,不是等待,不是觀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深入小組當中,了解學生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等,從而靈活地調整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組織形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新的學習理念,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研究不斷發(fā)展。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注重小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跟學生有溝通和互動,寓教于樂。讓你的學生發(fā)現(xiàn)上語文課是一件快樂的事,你就成功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