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成
【關(guān)鍵詞】 語文教學;培養(yǎng);合作;指導;
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17—0093—01
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納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態(tài)度等為基礎的主動建構(gòu),為學習者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探索的熱情,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個性,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才能達成“小學語文教學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的教學目標。
一、時機要適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對問題有表達的欲望時,當問題帶有思辨性,需要相互啟發(f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時,當某些問題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完成時,都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激活每個學生的潛能,利用集體智慧的力量去完成學習任務。為了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合作學習時機,教師不僅要做到對教學內(nèi)容、目標成竹在胸,還要有一雙慧眼,在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及時捕捉信息,準確把握好開展合作學習的有利時機。如,教學三年級語文《蒲公英》時,一位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看到兩顆種子飛到沙漠里、湖泊里,小朋友非常著急,你想怎樣留住他們呀?”問題一出,有的學生立即舉起手來,有的學生猶豫不決,有的學生還在等待觀望。這時,教師說:“大家先在小組里討論討論。”學生迅速分組討論。一會兒,所有學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在指導朗讀課文之后,全班學生躍躍欲試,此時分組分角色朗讀能滿足學生的這種熱情,又能讓學生在朗讀中釋放情感,提高表達能力。
二、問題要有價值
討論問題的選擇是否有價值,直接影響著合作學習的質(zhì)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要讓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的見解在彼此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得到升華。如,教學《小獅子愛爾莎》時,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小獅子愛爾莎是應該放回大自然,還是應該留在女科學家身邊?”學生自然分成兩組展開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學生對人類怎樣和動物相處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常常見到字面上有矛盾的地方,這多數(shù)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它往往蘊含著文章的主旨,而這又恰恰是小學生閱讀過程中的難點,教師要抓住這似乎有矛盾的問題,讓學生開展討論,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三、指導要恰當
教師要重視課前指導。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yè),為教學新課做好充分準備。如,教學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小組交流的機會,學生在互聽、互學的形勢下交流,把認識的字讀給伙伴聽;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組里的伙伴給予提醒,就再認一遍,學生在小組內(nèi)互教互學,其樂融融。此時,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可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此外,教師要參與學生討論?;顒娱_展后,教師應走下講臺,參與學生討論,便于教師在組內(nèi)交流總結(jié)發(fā)言時抓住重點,切中要害。最后,教師要關(guān)注課外知識延伸。教師要有意布置一些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過程要調(diào)控
同樣的內(nèi)容進行合作學習,有的小組能順利進行,有的小組卻茫然失措。因此,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了解學生的認知心理,掌握他們的學習特點,了解他們的學習困難,及時捕捉學生交流中的有效信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并建構(gòu)知識體系。學生交流時,教師要靈活調(diào)控,如果學生不能在預設的時間內(nèi)完成所討論的學習任務,教師要適當延長討論時間,保證學生有充裕時間討論。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一旦偏離了教師預設的問題,教師就要迅速把學生從思維誤區(qū)中引導出來,使他們盡快進入最佳的積極思維狀態(tài)??偠灾處煈冀K掌握著學生合作學習的進程,及時調(diào)控,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fā)展,使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
五、評價要科學
學生交流成果的過程,教師要本著“肯定——補漏——肯定”的評價原則來進行評價。評價可以通過學生反思自己在課堂中的行為,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促進自己養(yǎng)成有效合作的學習習慣;評價可以是教師評價,教師評價時要注意把過程評價和結(jié)果評價相結(jié)合,使學生認識到對他們最有意義的是合作學習的過程。評價時,教師還要努力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變成小組之間的競爭,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zhuǎn)向大家合作共同達標。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