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玲
摘要:音樂美學學科是在普通美學學科建立之后出現(xiàn)的,與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都又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這些學科的輔助分析理解音樂的美學。中國以“和”為美,西方以“對立”為美,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音樂美學思想雖有差異,但溯本追源音樂美學就是通過不同學科的角度去研究音樂美的學科。此篇論文,筆者謹從音樂審美規(guī)律、音樂審美標準、音樂美學思想三個方面闡述學習心得。
關(guān)鍵詞:音樂美學 音樂審美 美學思想
音樂美學(Aesthetics Music)從音樂藝術(shù)總體的高度研究音樂的本質(zhì)和內(nèi)在規(guī)律性的基礎(chǔ)理論學科。自1750年德國出版了鮑姆嘉通的著作《美學》,標志了音樂美學學科的建立。①他用Aesthetics這個詞來命名這個學科,這個詞直譯為“感性學”、“感受學”,顯然,鮑姆嘉通認為“感性”大于“美”,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個人十分贊同這個觀點,審美本身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當然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客觀的因素,但我認為主觀的因素要大于客觀因素,而大多數(shù)人的主觀審美達到一致的時候,大眾就會默認為“審美標準”,而去孤立和批判那些跟自己持不一樣態(tài)度的人。
一、音樂美學研究對象
音樂美學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這些對象既可以是音樂本身,也可以是與音樂相關(guān)的知識文化,甚至是某一個音樂元素。一首音樂作品、一部電視劇、一款游戲、一個音樂人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音樂美學研究的對象。畢達哥拉斯認為音樂是模仿宇宙,宇宙是和諧的,所以音樂也是和諧的,基于這個理論,他利用“黃金分割比”推算出和諧的弦長比:1/2是純八度,2/3是純五度,3/4是純四度等等,他“和諧即美”的觀點影響了整個西方的音樂美學思想的發(fā)展。
“和諧即美”的美學思想我個人不是很贊同,我認為并不是所有和諧的東西都美,正如魏老師所言:“和而不同為美”,我也認為和而不同才是美。例如,廣場舞很和諧,可是我們不能就因為廣場舞的氛圍和諧,而不去關(guān)注其音樂特點、擾民程度以及舞者的舞姿等方面的不足,從而下定論為美。廣場舞是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不否認其從精神層面上是美的,但從審美理想而言,廣場舞無論從聽覺還是視覺方面,與我的審美理想產(chǎn)生了一定的距離。
二、音樂審美規(guī)律
音樂審美活動有自身的規(guī)律,學習和揭示這些規(guī)律,有助于我們認清很多問題。
音樂的審美活動是以理解為基礎(chǔ),最終的目的在于通過主體與音樂的交流,在感性體驗中獲得審美愉悅。很多人在聽后現(xiàn)代音樂音樂會的時候會覺得無聊、聽不下去,就是因為大家無法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音樂結(jié)構(gòu),無法從音樂作品中尋找到共鳴。如同我聽譚盾的音樂作品,根本堅持不到一分鐘,就會被問號包圍,沒有旋律、沒有節(jié)奏、沒有結(jié)構(gòu),根本不知道譚盾寫這個曲子是想要表達一些什么樣的情景或感情。相反,在看綜藝節(jié)目的時候,我會毫無顧忌的哈哈大笑,那是因為綜藝節(jié)目里的情景和語言貼近我的生活,能與我的情感連成一線,達成共鳴,這也是為什么綜藝節(jié)目收視率高的原因。
三、音樂審美標準
音樂審美標準的建立出自音樂生活中審美判斷或評判的需要,它與審美理想、審美理解和審美趣味直接相關(guān)。人們心目中只要有審美理想或?qū)徝览斫?,就會建立審美標準,以審美標準為尺度,就會對音樂審美相關(guān)實踐和理論作出相應的審美觀念、價值或質(zhì)量的評判②。審美標準分為主觀標準和客觀標準兩個方面。主觀標準也稱為相對標準,因為它是審美個體心中的尺度,因人而異,也就是俗話說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客觀標準也稱為確定標準,因為它不是有差異的個體的尺度,而是群體公式的尺度,具有中立的立場和一定范圍的普遍性。
從根本上說,主觀的審美標準的形成與個人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客觀審美標準是相對于主觀審美標準而言的,如果音樂審美的主觀標準強調(diào)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那客觀審美標準強調(diào)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共性。但我并不認為客觀審美標準就一定是正確的,例如儒家“以和為美”、“天下大同”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占據(jù)了最主要的地位,可“和”就一定是“美”嗎?我認為不是的。前不久在互聯(lián)網(wǎng)炒得沸沸揚揚的“王菲演唱會”事件,許多人花了重金購買王菲的演唱會門票,可王菲的現(xiàn)場唱得一塌糊涂,遭到罵聲一片,其中數(shù)龔琳娜與其夫老鑼的博文最為精彩,龔琳娜直呼“真的是皇帝新裝的時代嗎?那么嚴重的跑調(diào),不光是專業(yè)的人,普通人也聽得出來”、“對于我來說,王菲已經(jīng)不是一個藝術(shù)家了……只不過想要利用自己的名聲賺錢罷了”等犀利的言辭,老鑼也隨之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明星會過氣,藝術(shù)會永存》的文章。我認為龔琳娜和老鑼的做法沒有錯,他們的評價也非常的中肯,歌手如果連歌都唱不好,何以稱得上“歌手”呢?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演唱會的票價已經(jīng)炒到了上萬元人民幣一張,在演唱會現(xiàn)場座無虛席,而面對如此嚴重的跑調(diào),臺下歌迷依然瘋狂的舉著牌子吶喊“王菲我愛你”。這種現(xiàn)象能成為客觀審美標準嗎?似乎不夠。但可以劃分為主觀審美標準嗎?好像也太牽強。我個人認為審美是主觀的,而諸多的主觀走在了一起才形成了客觀,所以我認為審美這件事情一開始就是主觀的,其所謂的標準來自于很多人主觀上的統(tǒng)一。
四、結(jié)語
音樂是指經(jīng)過人為加工的、有結(jié)構(gòu)有組織的聲音,而非大自然發(fā)出的聲音,它是一門聽覺藝術(shù)。音樂美學也稱為聽覺感受學,人類在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對音樂美的追求,是一種感性的活動過程。
注釋:
①宋謹:《音樂美學基礎(chǔ)》,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第1頁。
②宋謹.《音樂美學基礎(chǔ)》[M].上海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第126-129頁。
參考文獻:
[1]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宋瑾.音樂美學基礎(chǔ)[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3]周海宏.音樂何需“懂”——重塑音樂審美觀念[J].人民音樂,1998,(05).
[4]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理論新構(gòu)[J].文藝研究,199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