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紅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因為受年齡特征、認知結構、能力因素的影響經常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錯誤。怎樣才能科學的應對錯誤、利用錯誤?本文就教師有效利用錯誤資源的策略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 錯誤資源 有效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1-0137-02
古語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葉瀾教授認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fā)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1]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寬容、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錯誤”。[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產生的錯誤暴露出了很多他們真實的想法。寬容、理性的對待錯誤,養(yǎng)成應對錯誤的策略,課堂上才會出現(xiàn)“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生機勃勃的場面。
一、誘導錯誤,培養(yǎng)質疑能力
教學“3的倍數特征時”,我引導學生猜測: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是不是也看個位?”馬上就有學生猜測“我猜個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數”。我大肆表揚他,“你真聰明,會利用舊知識來進行猜測,大家認為他的猜測對嗎?”有的孩子說“我認為他猜測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則問:“如果他說得是正確的,那13、16、19個位上就是3、6、9,為什么它們不是3的倍數呢?”通過學生的激烈討論,產生了疑問。最后,大家發(fā)現(xiàn)3的倍數特征不是和“個”位有關,而是和“各”位有關。本節(jié)課,通過老師的預設,誘導出學生的“錯誤”,圍繞“錯誤”質疑,形成了矛盾沖突,學生帶著好奇心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習氣氛高漲。
二、引導評錯,加強真情體驗
評錯是引導學生對自己錯誤的一種反思和再認識的過程。通過自我評錯和集體賞錯、議錯,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生對知識的更深體驗。
例如:有一個長方形的操場,長80米,寬60米,把它畫在比例尺為1︰1000的圖紙上,圖上面積是多少?有幾個“聰明的”同學馬上想到了“簡便方法”。①80×60=4800(平方米)②4800平方米=48000000平方厘米③48000000×=48000(平方厘米)有的學生認為這個方法很簡便。有的則看到了問題的關鍵:他這種方法是先算的實際面積,再用比例尺來解決,這樣行嗎?
我聽到他們的議論含笑不語。我并沒有馬上揭曉答案,而是指著得數問“48000平方厘米是多大???”學生又開始議論起來。“老師,48000平方厘米是4.8平方米?!薄?.8平方米要畫在圖紙上,怎么畫啊,誰來給我畫畫?”學生開始犯難了“老師,哪有這么大的紙???”“老師,這樣做,可能錯了哦!”我又笑著說“是啊,4.8平方米是太大了,畫不了。如果我們要畫個長方形在圖紙上,你首先要考慮的是什么?一開始就考慮面積嗎?還是長和寬畫多長呢?”學生馬上開始動手:80×=0.08(米)=8(厘米)60×=0.06(米)=6(厘米)8×6=48(平方厘米)“老師,我知道了,要先分別求出圖上的長和寬,再來求面積?!蓖ㄟ^孩子們的評錯、糾錯對知識有了更深刻的體驗,他們明白了“比例尺是針對長度,而不是針對面積?!?三、深挖錯誤,激發(fā)思維火花
費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就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工作,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盵3]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糾錯的過程,因勢利導,進行深挖。這樣學生才能獲得更大的思維空間,才會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例如:一塊長方形土地,周長是160米,長和寬的比是5︰3,這塊長方形土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學生這樣解答:160×=100(米)160×=60(米)100×60=6000(平方米)我邀請全班同學一起來評議,大家發(fā)現(xiàn):長方形如果長為100米,寬為60米,它的周長就不是160米了,而是320米。通過糾錯、議錯,同學們發(fā)現(xiàn)一般的題目可以直接把總數拿來按比分配,這道題卻不行,因為這里的160米并不是一條長和一條寬的總數,得先用160÷2=80(米)。通過討論,大家對“比的應用”又有了新的認識。我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相繼又拋出了兩個新的問題:①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比是2︰1︰3,它的棱長總和是240厘米,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②一個長方體,長、寬、高的比是2︰1︰3,現(xiàn)在高比寬多10厘米,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學生有了前面的經驗,很快就順利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數學學習活動本就是一個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懂到懂的過程。我們要允許學生犯錯,養(yǎng)成有效應用錯誤的策略,學生才能保持更大的學習興趣,學有所獲。青梅似酒,微酸,微澀,飲入,方知馨香滿室,一生溫暖。錯誤就似一顆“青梅”,吃的時候又酸又澀,卻能開胃生津,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葉瀾 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 教育研究2002(10)
[2][德]卡爾·威特 卡爾·威特的教育[M] 劉恒新譯 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3]王安愛 讓學生成為真正的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 考試周刊 2011年3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