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求教師積極努力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提高課堂教學藝術(shù),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體驗,潛移默化中受教育。詩歌作為一種審美載體,在朗讀的過程中承載著我們的審美感受、認識和評價,它與思想政治課一脈相承,殊途同歸。本文從以強烈的情感激活課堂、以真誠的心靈交流“教”與“學”、以審美評價來替代理論說教和以情感體驗實現(xiàn)教育目標四方面入手,探討了詩歌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關(guān)鍵詞】高中政治;詩歌;有效運用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讓詩歌走進課堂,為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的有益嘗試,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目的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一、以強烈的情感激活課堂
在學習《文化與生活》中華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時,師生讀一首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詩人別出心裁的選取了四個詞“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充分表現(xiàn)海外游子真摯的愛國思鄉(xiāng)之情,涵蓋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哀、戀國之思,而這些情感充分建立在讀者普遍的感受和容易產(chǎn)生共鳴的基礎(chǔ)之上。再來上一首杜甫的詩,作者如醉如狂、難以自禁的欣喜今天讀來還讓人感奮不已:“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灑,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整首詩喜情噴發(fā),酣暢淋漓,蘊含其中的強烈的愛國思想感染了千百年來的無數(shù)讀者。
詩歌是詩人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的釋放,或豪邁,或沉郁,或哀婉,或激昂,它通過語言打動人的心靈,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讓人產(chǎn)生強烈共鳴,從而能激活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二、以真誠的心靈交流“教”與“學”
“說教課”,“教”是一廂情愿,“學”是枯燥無味,這當然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如果我們把思想政治課當作一場師生心靈交流的“場所”。詩歌是交流的媒介。共同讀詩不是目的,交流、溝通、理解,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通過詩歌欣賞提供的一個話題,大家彼此愉快地交流思想,達到“共識”,即達到課程標準中的認知與行為目標,實現(xiàn)“教”與“學”的和諧統(tǒng)一。
在學習《生活與哲學》中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時,選出李清照的一首“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逼鹫{(diào)高亢,慷慨激昂。面對大好河山淪為金人之手、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生偏安一方的現(xiàn)狀,女詞人在這首小詩中,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這是女詞人的人生宣言,的確有振聾發(fā)聵、警醒世人的作用。通過課堂交流,了解女詞人生活的時代背景,總結(jié)女詞人坎坷的人生歷程,探究女詞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對“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這一道理的普遍認同。
三、以審美評價來替代理論說教
“詩情畫意”,有的詩歌意境廣博,幽遠深邃,給人以美的享受。當外在的自然景物與內(nèi)在的心靈相互迭印時,就能產(chǎn)生“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意境,讓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喚起強烈的審美欲望和審美評價,和詩人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共鳴,獲得對世界新的理解和感悟。
如講“珍惜時間”時,引用艾青詩:“離開了時間,就沒有生命;生命和時間,緊密相依連;失去了時間,生命成了虛幻;沒有了生命,時間成了云煙?!苯o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適時點撥,指點思路,讓學生討論發(fā)言,可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再若通過閱讀唐朝汪遵那首頌西門豹破除迷信,改革弊政的《西河》:“花貌年年溺水濱,欲傳河伯娶生人。自從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蹦軌蚴箤W生認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當然也就不可能由鬼神來創(chuàng)造世界、主宰人生禍福,決定人的命運,“河伯娶婦”之類的迷信更是荒唐,所以必須“破除迷信,相信科學”。
誠然,教師對作品的審美評價總具有一定的權(quán)威性,并在教學中表現(xiàn)為一種“灌輸性”,但任何評價都是對客體價值的主觀選擇和解釋。比起純粹的理論灌輸,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灌輸”是疏通走向人性中共同的自由本質(zhì)和理性精神的渠道,是學生主體的一種自我選擇的心靈自由。
四、以情感體驗實現(xiàn)教育目標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盁o意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新方法備受人們關(guān)注,它就是教育者利用人的無意識心理,將教育內(nèi)容寓于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組織活動與文化氛圍,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驗,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教育目的。讓詩歌走進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感受其無形的影響,構(gòu)建詩歌審美意境,避開生硬的理論教條,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中學習知識、發(fā)展智慧、開拓思維、產(chǎn)生頓悟,進而得到心靈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啟迪。
宋代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我問:誰能解決這首詩中提出的兩個問題?學生開始思索,有些學生已在相互討論。然后,他們回答:樂曲是一個整體,而這一整體的和諧需要琴、手指等要素的有機配合,單單的琴或手都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我接著問,這首詩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哲學道理?學生輕松地回答出體現(xiàn)了整體和部分的聯(lián)系。
詩歌境界可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有我之境”,詩人作為審美主體征服客體,從對象中反射自己,所以“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詩人作為審美主體被客體所吸引,以致達到忘我的地步,主體似乎消失于客體之中,所以“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把詩歌欣賞引入政治課堂,目的就是把“有我之境”(有意識教育)轉(zhuǎn)變成“無我之境”(無意識教育),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主觀努力轉(zhuǎn)變成自覺行動,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目標。
總之,將詩歌融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德育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完善他們的知識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能力,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形成健康、樂觀、向上、活潑的精神風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