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鳳
[摘 要]數(shù)學教學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僅僅依靠教材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緊扣學生的認知實際和課堂教學實踐,以學生的錯誤資源、差異資源、意外資源為切入點,為學生數(shù)學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奠基。
[關(guān)鍵詞]變廢為寶;梳理對比;順勢而用;多維資源;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3-0094-01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其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也要得到進步和發(fā)展。要想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愿景,僅僅依靠教材資源是不夠的。教師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學契機,捕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體驗和反應,從而挖掘出豐富的教學資源。
一、變廢為寶,利用錯誤資源促進深度體驗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錯誤如果利用得當,同樣可以成為有用的教學資源。教師應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挖掘?qū)W生錯誤中蘊藏的教學資源,變廢為寶。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出示一道題:“一個圓錐形的物體高3分米,底面半徑是6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一位學生很快寫出算式‘3.14×62。很多學生看到算式里沒有便開始大笑,面對這一“錯誤”,教師意識到這背后蘊藏著極其有效的教學資源,于是,要求這位學生闡述他的計算思路,學生回答:“3分米是圓錐的高度,依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算式應為3.14×62×3×,其中3×等于1,所以圓錐體積的計算結(jié)果可表示為3.14×62?!苯處燑c頭:“你的反應很快,計算結(jié)果沒錯,但下次記得要嚴格按照公式進行列式?!?/p>
該學生思維敏捷,數(shù)感較強,于是才有了超越一般學生思維的計算方法。但從解題完整性的角度來說,該學生直接列出算式的方式,對此,教師并沒有直接判錯,而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錯誤”形成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新契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梳理對比,利用差異性資源豐富解題思路
由于其遺傳因素、生活經(jīng)歷、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考量并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利用差異性資源豐富學生的解題思路,為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發(fā)展奠基。
例如,講解題目“一箱蘋果連箱子一起重45千克,賣出一半之后,剩下的蘋果連箱子一起重24千克,求原來蘋果重多少千克。”時,有學生列出算式(45-24)×2=42(千克)。其他學生都表示贊同,此題的教學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這一道題還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如果僅僅停留在某一種解法上,就錯失了一次極好的教學機會。為了讓更多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提升,教師追問:“還有其他解題方法嗎?”學生在小組合作探討后,得出了這樣的解題方法:將剩下的蘋果連箱子的重量24千克乘以2,得到原有的蘋果重量以及2個箱子的重量,然后減去原來的45千克,就得出了1個箱子的重量,再用原有的45千克減去1個箱子的重量,就可計算出原來蘋果的重量,即45-(24×2-45)=42(千克)。緊接著學生還想到了45×2-24×2=42(千克)與45-(24-45÷2)×2=42(千克)兩種算法。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梳理出不同的解題思路。通過集思廣益,學生對這一問題形成豐富的認知,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為其他學生提供可參考的學習資源,此種教學方法使教學效益實現(xiàn)最大化。
三、順勢而用,利用意外資源強化數(shù)學認知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預設(shè)與生成的集合體。教師的預設(shè)是課堂教學的前提,但教師無法準確地預設(shè)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中學生的認知狀態(tài)和生成性資源,及時地調(diào)整教學策略,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例如,教學“9加幾”時,在實踐和對比之后,學生都一致認為“湊十法”是最為簡便的方法。突然,一位學生提出還有一種方法比“湊十法”更簡便。教師示意學生繼續(xù)分析,該學生說:“9和一個數(shù)相加時,可以看成是10和比這個數(shù)字少1的數(shù)相加。比如9+7,我就把它看成是10+6,立刻就可以算出結(jié)果是16了?!逼渌麑W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教師在表示了認可之后,引導學生深入對比:“這種方法確實非常棒。這種方法與‘湊十法有什么聯(lián)系嗎?”有的學生說:“這種方法就是將加數(shù)拆開,與9湊成10,再將剩下的相加?!庇械膶W生說:“雖然與‘湊十法不完全相同,但實際上就是‘湊十法?!苯處熐擅畹奶釂?,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一種新的方法,更讓學生洞察了這種方法與“湊十法”在本質(zhì)上的聯(lián)系,強化了學生對“湊十法”的認知。
該教學案例中,教師沒有抑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而是在尊重學生認知的基礎(chǔ)上將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轉(zhuǎn)化為課堂教學素材,從而為學生認知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扣學生的認知實際和課堂教學實際,挖掘豐富、優(yōu)質(zhì)的資源,避免巧婦“無米”的尷尬。
(責編 韋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