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摘 要:科學探究的前提是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就應營造和諧氣氛,使學生敢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學會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注重親歷活動,使學生善問。
關鍵詞:問題意識 敢問想問 會問善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學習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而科學探究的前提是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再經過猜想結果、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交流等活動,內化形成較好的科學素養(yǎng)。
我國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問題,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問題。其實,學生天生就具有提問的欲望,他們有問不完的問題,而我們的教育往往不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沒有去精心呵護和引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種寶貴的素質就逐漸衰退以致消失。
使學生養(yǎng)成主動提問的習慣,是我們所追求的。當學生經過教師的教育、訓練,養(yǎng)成了主動提問的習慣之后,我們就不用擔心學生不愛學習,不用擔心學生死讀書,同時,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了立足點和生長點。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問題意識這把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讓學生從各種問題中汲取知識的甘泉,步入智慧的殿堂。
一、營造和諧氣氛,使學生敢問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多數迷信書本,主動提出問題怕出丑,不敢問。新課程理念下的科學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要做到:
1.新課程理念下的科學課堂,應營造師生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氛圍。師生平等交流是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師生平等,學生才能克服畏懼心理,大膽提問。因此教師要有民主精神,真正和學生平等對話,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時,教師以平等的合作者參與學生實驗,引導學生把產生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并養(yǎng)成習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2.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學生提問。學生由于知識經驗不足,所以回答問題不正確,或提出問題顯得淺薄,都是很正常的。作為科學教師應在積極肯定的評價中強化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認真且以贊許的態(tài)度去傾聽;對學生提出的不明確的問題,采取和學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導;對學生提出錯誤的問題時,教師不應訓斥和指責,應肯定他的大膽和想象力,還應幫學生理清思路,指導學生如何抓住關鍵進而提出問題。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教師要根據科學問題的特點,抓住學生認知過程中已有經驗和未知世界的矛盾,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引發(fā)思維活動,在思想上產生疑問,從而鍛煉提問能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原則是:問題要小而具體,新而有趣,要有適當的難度,要有啟發(fā)性、開放性、現實性,要注意從內容的新奇處設疑,從表象處設疑。
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對自然事物倍感新鮮好奇的心理特點及愛玩、好動的本性,創(chuàng)設一些活動情景,如故事情景、實驗情景等,讓學生置身到一種探索問題的情景之中,自覺地發(fā)問,圍繞學習內容來發(fā)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例如教學《淀粉的蹤跡》一課,我先讓學生在手上蘸一些碘酒,然后手心相對搓一個面團玩。許多學生搓著搓著不由自主地叫起來:面團為啥變黑了?我啟發(fā)他們繼續(xù)提問。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還有什么會變黑?為什么不變成別的顏色?……我引導學生圍繞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展開研究,原來是含有淀粉的東西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通過提出問題,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
三、學會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要引導學生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還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積極思考。學生有了問題,才會主動地去探究知識。
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不迷信書本,不迷信他人的觀點,每個人對學習內容都有不同的體驗和獨立思考后的不同見解。要相信自己的觀察,保留不同的意見。課堂上,學生常常對老師的講述和其他學生的回答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例如,學習《紙的觀察》一課,我就啟發(fā)性地給學生提問題,來誘發(fā)他們的好奇心理:關于這張白紙,你想知道什么?這張白紙,你能觀察到它的哪些特點呢?學生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想法:我想知道它是怎么造出來的;我想知道它是誰發(fā)明的;……在科學課上,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會使科學課堂教學充滿了個性,充滿了生機!
四、注重親歷活動,使學生善問
學生每天都在不同的經歷中生活著,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科學現象都被學生在司空見慣中忽視掉了,其實,只要善于觀察和發(fā)現,身邊的科學同樣趣味橫生。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小事,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事情,從身邊的科學現象開始,將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探究活動的導火索,讓學生在生活小事的引領下步入科學探究活動的軌道。
例如像“燒開水”的經驗,學生并不陌生,雖然不一定都燒過開水,但人人都喝開水,至于“水在被燒開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哪些現象?”“水在多少溫度時被燒開?”等問題,許多學生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教師可讓學生從這些生活小事中,親身經歷,仔細觀察,尋找自己要研究的問題,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這樣,“燒開水”這一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層層漣漪,蕩起了朵朵浪花,將學生思維的探究激情蕩漾開來,學生會踴躍地投入到探究學習活動之中。
科學這一學科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進行探究,獲取關于自然的知識。所以學生的親歷活動是關鍵,沒有活動,沒有觀察,就沒有發(fā)現。通過親身體驗,進行觀察,從而發(fā)現問題,才能進行探究活動,才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
好問是兒童的天性,好問是智慧的搖籃。具有質疑意識的人,才會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潛能。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面對學生的提問,要多一些鼓勵性語言,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多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對提高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