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伶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而公共關系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目標、核心理念、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上有許多的共同點。為此,在公共關系學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在深入探討了兩者的共同點后,深入探討了將公共關系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公共關系學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學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公共關系作為一門新興課程,在我國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所謂公共關系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通過運用各種傳播手段,來獲取治理社會問題的能力,幫助提升公共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因此,公共關系可以看作是社會各組織為了促進公眾了解并認知自我,提升自身形象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師在遵循現(xiàn)有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的教學方法,傳播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政治立場,并對高校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從而培養(yǎng)出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相符,對建設社會主義有用的人才。
雖然,公共關系與高校思想教育隸屬于不同的學科分支。但是,二者的傳播主體、客體均是人,傳播的內容也是與人緊密相連的思想、情感。因此,公共關系教育與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體、客體及教學內容相符,兩者有許多共通之處。所以,在進行公共關系專業(yè)的課程教學中,適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公共關系的相關知識,也有助于學生提升自我思想品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的情操,幫助大學生凈化心靈,提升修為。
一、公共關系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點
從公共關系學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來看,兩者有許多的共同點。因此,在進行公共關系相關課程的教學時,可以適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通過兩者融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核心理念的共同點
在教學理念上,無論是公共關系教育,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須遵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公共關系專業(yè)旨在通過各種手段,尋求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方法,該專業(yè)主要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關能力。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以人為本,教育為人,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基本理念。通過公共關系課程的教學,能夠將培養(yǎng)大學生公共關系能力外,還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深入到學生的生活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幫助學生消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知識,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二)教學目標上的共同點
公共關系活動目標是幫助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活動內容是維護個人和組織良好形象。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活動內容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幫助學生提升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修養(yǎng)。從兩者的活動內容和活動任務來看,其本質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素質全面發(fā)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在公共關系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單單可以豐富大學生的視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幫助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最終達到高校公共關系課程教學目標。
(三)教學原則的共同點
在公共關系活動中,公共關系活動主體必須遵循實事求是、互利互惠、全面發(fā)展、長期堅持的原則,才能在活動中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求學生采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實事求是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因此,實事求是、長期堅持、全面發(fā)展是兩者的教學原則的共同點。
(四)教學方法的共同點
在公共關系活動中,需要活動主體采用多種溝通方式,通過多次交流,獲得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方法。在思想政治和教育中,教育主體需要不斷的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達成共識,最終形成共同的思想理念。因此“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是兩者工作方法的共同點。而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常常會出現(xiàn)溝通困難,認可度較低,認識存在分歧等問題。通過公共關系的相關手段,采取多渠道多方法的溝通,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決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教學效果不佳、教學內容枯燥等詬病。
二、公共關系學教學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雖然,公共關系專業(yè)在我國的時間不長,在公共關系學教學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和理念。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可以運用公共關系的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運用公共禮儀知識,引導大學生提升自我形象
公共關系學科特別強調,組織在擁有良好的社會形象前提下,可以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從而獲得更多人的幫助。因此,無論是個人或組織,都應當不斷提升自身形象。在當前高校教育體系下,要提升大學生的自身形象,必須由學校、學生合力共同形成。
公共關系禮儀作為公共關系專業(yè)中的一門重要課程,主要涵蓋日常交往、公務活動禮儀。從日常的儀容儀表,到談吐舉止,到接待、會議等,都必須符合公共禮儀的標準。衣冠得體、舉止文雅、談吐風趣將會給自己的形象加分。但是,本文所指的公共關系禮儀并非人們認為的形式上的禮儀,而是發(fā)自內心的自身修為的體現(xiàn),是每個環(huán)節(jié)中“美的韻味”的體現(xiàn)。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強調的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通過自身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去感染身邊的人。因此,公共關系專業(yè)教師在授課時,就應當傳達自身個人形象加分的方法。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什么樣的場合,怎么樣做才能體現(xiàn)自身內涵,給自己的形象加分。通過日常行為的約束,將思想和行為統(tǒng)一起來,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升自我形象。
(二)運用公共關系的傳播理論,幫助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endprint
大學生的自身形象包括自身科學文化修養(yǎng)、個人思想政治形象以及外在形象。當前,高校在提升學生自身科學文化修養(yǎng)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隨著社會關系不斷變革,學生思想政治已經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許多傳統(tǒng)的優(yōu)良作風已消亡。而由于教學體制的影響,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干預工作存在諸多不足,各學科之間沒有形成合力,造成學生的心理干預機制不健全。
而公共關系的傳播與溝通理論,緊密結合了當前時期的社會變革,摒棄傳統(tǒng)的單向傳播,引入雙向傳播。即將組織看著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任何公眾都可以與組織平等的溝通。換句話說,公共關系的傳播理念不再是當前的填鴨式教育,教師在講臺上講授知識,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而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溝通,獲取學生所需要的信息,再通過教師的講解,理解學生的意圖最終達到教學效果。
當代大學生他們的心理矛盾多、心理壓力大,許多思想上的問題還需要進行專業(yè)的引導。但是,在早期,仍然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得到很好解決。通過公共關系的雙向溝通理論,將學生和教師置于同一平臺,讓教師發(fā)覺學生的潛能,自我意識,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節(jié),摒棄不不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而提升自身內在思想政治素養(yǎng)。
(三)運用全員公關理論,幫助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
當前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是全員化,即學生、家庭、社會、學校都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因此,學校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方面,都需要全員協(xié)作,共同配合。要形成全員配合,這就離不開全員公關理論。通過對導致學生思想產生偏差的各因素進行分析,尋找制約的因素,并全面公關。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應當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關系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應當引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如“講真話”與誠信教育結合起來、將 “公眾第一”與思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將公共文化禮儀與美學教育聯(lián)系起來。另外,通過公共關系專業(yè)課程的講解,幫助學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度,讓學生自動認同校園文化,明白學生所處環(huán)境的思想政治文化,并且時時自行遵守。只有通過公共專業(yè)的全員理論,才能幫助大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yǎng)。
(四)運用公共關系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合作素養(yǎng)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以前單槍匹馬獨自奮斗的社會分工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合作意識,幫助學生理解合作文化,是大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當前,大學生均為90后,他們大多為獨生子女。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形成了自私、冷漠、自視清高的思想,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意識。雖然大學也開設了類似于“兩課”的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合作意識,強化集體主義精神,但這遠遠不足。而公共關系課程強調的是“加強相互的合作意識”,并強調任何組織或個人都面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任何一個關系的疏忽,都會造成比較壞的影響。另外,在當今社會如果要取得成功,離不開被外部團結,共同發(fā)展。從內部來說,就要求員工之間相互團結,形成合力共同抵御外敵。從外部來說,要求組織與時俱進,營造相對和諧的外部發(fā)展環(huán)境。因此,將這些公共關系的理念引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讓大學生學會溝通技巧,通過各種形式的溝通、協(xié)作,幫助大學生建立合作行為。引導學生的生活與社會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正確為審視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五)利用傳播造勢原理,加深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感召力
在公共關系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十分注重人與人之間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因此,公共關系傳播作為公共關系專業(yè)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課時中占了很大部分時間。而公共關系的傳播課程中,十分注重對傳播技巧的研究,如何努力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是傳播課程研究的重要內容,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體系已經十分完善,并且也積累了大量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革,采取原有的方式繼續(xù)教學學生的接受度大大降低。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文化理念,站在大學生的立場為大學生出謀劃策,解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擾,并運用適當?shù)膫鞑ゲ呗?,才能讓大學生深刻理解到教學內容。
因此,在公共關系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應當利用現(xiàn)代傳媒技術,講解一些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內容,讓學生理解到運用公共關系傳播技巧的傳播技巧。具體來說,對于部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馬克思政治哲學,這一課程比較偏,學生理解難度較大,接受程度較低。但是,通過雙向傳播的原理,構建師生互相交流的平臺,讓學生逐漸理解教學內容。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公共關系傳播的方法,并運用該方法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并以此為案例,舉一反三,讓學生明白傳播的方法和傳播造勢的理念。讓學生理解傳播理念的同時,實現(xiàn)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解。
(六)運用實訓的方法,優(yōu)化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內容
當前,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往往十分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幾乎不涉及到實際操作的相關課程,在理論與實際結合方面做得不足。公共關系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學會人際關系的處理,學會人與人溝通技巧,構建和諧的交際能力。因此,公共關系課程十分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并且教會學生應對危機時應當采取的措施。如果在公共關系實踐課程中,引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內容。對于提升學生的公共關系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有裨益。
所以,公共關系專業(y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實訓教學時,可也通過自由分組的方式,采用公關分組討論的方法,結合時下流行的思想政治內容,對當下的時政熱點進行討論。如,2017年,政府加大了反腐力度,力求建立全民反腐機制。但是,具體的方案尚在討論之中。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以此為議題,讓學生運用公共關系傳播學中的相關內容,深入探討該議題的做法。這樣,不單單可以將公共關系專業(yè)的相關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
三、結語
歸根結底,在公共關系學的教學課程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于幫助學生掌握公共關系專業(yè)知識,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蘇忠林,李鑫.網絡公關異化:現(xiàn)象、原因與監(jiān)管[J].中國行政管理,2011,(04).
[2]侯偉.網絡時代政府公共關系構建[J].人民論壇,2010,(36).
[3]蘭嵐,葉飛霞.公共關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