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車床手輪軸尺寸檢測信息化教學設計以基于移動學習的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展開,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相關知識碎片化、顆?;暂S的尺寸檢測為主線和思維導圖引領,兼顧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采用多維過程考核評價方式,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探索了《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
關鍵詞: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
《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是高職機械類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與設計、工藝、制造類課程聯(lián)系緊密,要求學生掌握機械零件的公差、配合、檢測的基本知識;能正確標注和識讀圖樣,并能根據圖樣公差要求合理選擇計量器具、正確測量各種參數及分析誤差來源。該課程專業(yè)術語多、實踐性較強、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不理想。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采用項目教學法的基礎上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進行信息化教學探索[1]。依據職業(yè)能力需求和課程教學標準將課程分為五個教學項目(表1),其中項目一零件尺寸檢測又分為三個子任務:(1)車床手輪軸尺寸(4h),(2) 軸套內孔檢測(4h),(3) 減速器尺寸公差與配合綜合分析(4h)。下面以車床手輪軸尺寸檢測為例,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4個方面探討信息化教學的方案設計。
1 教學分析
授課對象為機械設計與制造二年級學生,他們能識讀三視圖,了解產品的加工過程,喜歡動手,但操作不規(guī)范;個性強,愛表現,但自主探究能力不強;善于使用電子設備,但較少用于學習。
根據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標準,確定該學習任務的知識目標:掌握互換性、公差、偏差的基本概念;掌握游標卡尺、外徑千分尺的使用方法;掌握軸類零件技術測量的內容、步驟和注意事項。技能目標:能夠根據零件圖要求,正確使用常用的測量工具準確測量軸類零件的尺寸,判斷零件是否合格。素質目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能力;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結合學情分析,確定教學重點為:能正確選擇與使用量具,完成手輪軸尺寸的檢測。教學難點為識讀圖樣尺寸精度設計要求、互換性、公差、偏差等基本知識的掌握。
2 教學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利用移動教學軟件——清華雨課堂智慧教學平臺和移動通訊設備,構建基于移動學習的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將教學資源上傳至教學平臺,教學環(huán)節(jié)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總體設計以軸的尺寸檢驗為主線,按照1看;2選;3測;4評步驟組織教學內容,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打造做中學,做中教的理實一體化課堂。
3 教學過程
課前,教師發(fā)布課前導學學習任務,學生利用《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雨課堂教學平臺進行學習,并完成課前自測,教師根據統(tǒng)計分析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形成課前考核結果。依據結果學生進行分組,實現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
課中,首先利用雨課堂平臺智能簽到,培養(yǎng)學生守時的工作作風,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某工廠新生產了一批手輪軸零件,廠長要求質檢員檢驗該批零件尺寸是否符合要求。同時下發(fā)任務單、手輪軸零件圖。通過情境引入,學生思考問題:如何對該傳動軸的尺寸進行檢測呢?教師引導學生根據1看2選3測4評的步驟來完成。
1看 首先要看懂零件的尺寸精度設計要求。教師利用車床三維模型,讓學生理解手輪軸在機床上的安裝位置,把握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同時引導學生對零件進行功能分析和尺寸精度分析。教師將該環(huán)節(jié)知識制作成碎片化教學資源并下發(fā)該環(huán)節(jié)的思維導圖,學生自主學習思考。思維導圖展示了該環(huán)節(jié)的相關知識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學生掃描二維碼自主學習。碎片化的教學資源使學生樂于學習,思維導圖引領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學生分組討論,完成零件圖尺寸分析,并進行分組匯報。根據匯報結果,依據評分標準按自評、互評、教師形成該環(huán)節(jié)考核評價結果。匯報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能結合零件功能分析,依據圖紙,正確分析手輪軸的尺寸精度設計要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同時掌握了互換性、公差偏差等基本知識并學會了應用,突破了教學難點。
2選 該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了解游標卡尺和千分尺的結構、精度、刻線原理,重點掌握量具選用和游標卡尺、千分尺的讀數。教師下發(fā)該環(huán)節(jié)思維導圖,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識圖分析結果,完成量具的選用。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復觀看視頻、小組討論或請教師指導。為了測試學習效果,學生完成讀數闖關測試,測試結果作為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考核成績。后臺統(tǒng)計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掌握了游標卡尺和千分尺的讀數,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做好了準備。
3測 進入測量環(huán)節(jié),學生先掃碼完成基本知識的學習。教師播放微課,學生觀看微課,①分組討論,確定測量方案;②分工練習,按步操作;③對比分析,自查自錯;④崗位輪換,反復練習,完成手輪軸軸徑、軸長的測量,突出了教學重點。采用微課教學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中由于空間和實踐的限制,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進行指導的問題。組內學生分別測量、記錄、拍攝測量過程并進行崗位輪換,完成任務單。
4評 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學習相關知識并處理數據,完成任務單,給出質檢結論并進行項目匯報。通過回放視頻,進行視頻糾錯。教師實時點評總結出典型錯誤,如沒有平視讀數、量具選用錯誤、測量前未檢查零位、測量時測量面歪斜等。通過這種方式,規(guī)范了學生操作,提高了職業(yè)素養(yǎng)。
課后,為了進一步鞏固知識,檢驗學習效果,學生在課程平臺完成課后測試,并形成課后考核結果。教師發(fā)布問題引導學生拓展思考:若該零件大批量生產時,如何提高檢測效率?
4 教學效果
通過課前自測考核、課后測試考核、課中2個環(huán)節(jié)的自評、互評和師評結果形成該項目的綜合考核結果??己私Y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能夠根據零件圖要求,合理選用常用的測量工具完成測量手輪軸零件的尺寸檢測,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5 結語
信息化教學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的教學模式,包括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技術、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存在諸多的優(yōu)勢[2]。車床手輪軸尺寸檢測信息化教學設計以基于移動學習的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展開,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將相關知識碎片化、顆?;暂S的尺寸檢測為主線和思維導圖引領,兼顧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采用多維過程考核評價方式,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探索了《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簡耀,王慧. 商務英語談判課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以談判策略和戰(zhàn)術為例[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8(4):39
[2]謝芳,劉翠萍,等.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J]. 職業(yè)技術, 2015, (4):94-95
作者簡介
陽娣莎(1982-),女,漢族,湖南益陽人,工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與制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