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倩+許曉峰
摘 要: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和學生的成長成才,然而目前高校的資助工作仍存在很多弊端,嚴重影響著資助工作的實際意義,主要問題體現在貧困生認定環(huán)節(jié),如何嚴把入口關,做到精準認定,對于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資助;精準認定;現狀分析
一、引言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5年1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提高國家資助政策的精準度,依托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tǒng)建設平臺,確保國家學生資助、獎補等優(yōu)惠政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需要幫扶的學生身上?!泵鞔_提出建立精準有效的學生資助工作體系,即做到精準認定、精確資助、精確管理和精心服務,提高資助工作的實際效果,確保資助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目前各大高校的資助工作整體概況是新學期初開展貧困生認定工作、確定貧困對象、評選國家助學金,貧困資格的確定將關乎這一學年各類助學金的發(fā)放對象,因而貧困生認定工作是資助育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二、目前高校資助精準認定工作存在的問題
1、認定依據單一
目前各大高校在開展貧困生認真工作中,主要依據學生所提交的家庭情況調查表和貧困證明材料,這些材料是由學生所在地的民政部門或是鎮(zhèn)政府出具,由于中國式“關系”的存在,導致有“關系”好辦事,致使這些材料的參考價值有待考證,而真正貧困的學生因為無法開具證明材料,從而失去申請機會。
2、認定模式單一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的貧困生認定模式比較單一,以筆者所在學校的資助認定工作為例,學校的資助認定程序是:學生提出資助申請—評議小組測評—輔導員微調-最終名單,這種模式延續(xù)已久,沒有改動過,模式的固定和單一在高年級的資助認定工作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3、認定標準有待考證
貧困生認定指標體系大多數是主觀的定性評價指標,對客觀的定量評價指標運用較少,而這種主觀的評價因素很難通過數據進行有效衡量,因此在實際的測評過程中會削弱測評的真實性。
4、資助政策把握不清
目前大學生誠信缺失,加上對于資助政策的了解不深入,許多學生家長鼓勵學生申請認定貧困生,以此來享受國家的資助款項,提供虛假材料,干擾認定的公平性。
5、認定時間有待調整
大一新生的貧困生認定時間集中在新生剛入學的第一個月,這個時候的認定完全依靠學生提交的家庭情況調查表,會導致在認定的過程中產生情況了解不全面,為了評定而評定的情況,從而歪曲資助工作的公平性,讓學生對高校資助工作產生一定的誤解。
三、高校資助無法實現精準認定的原因分析
1、資助法規(guī)不健全,資助主體權利行駛不當
在我國高校的扶貧政策中,政府起主導作用,負責資助政策的提出和組織社會各方資助,學校作為執(zhí)行方負責資助的實現,學生作為被資助者。然而我國沒有專門的法律約束資助工作,導致資助主體在參與資助工作中沒有參考依據,憑借個人關系行駛權利,缺乏有效約束。政府并未有效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在對于學生家庭信息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時,卻沒有履行職責,幫助學生提供虛假材料,從而加大學校資助工作的難度,導致資助認定環(huán)節(jié)不能獲取有效信息;學校沒有有效的約束條款,導致資助指標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約束文件,影響資助工作的有效開展;社會力量參與度較小,對資助工作不能進行有效監(jiān)督;學生個人誠信意識缺失,對待資助工作存在不合理的認識,為了獲取助學金,提供虛假材料,從而加大了精準認定的難度。
2、資助政策宣傳不到位
大一新生剛入學,即開始進行貧困生認定,此時新生輔導員對于學校的相關工作尚沒有清晰的認識,加之對學生的個人情況了解較少,又不能從眾多學生中獲取有效信息,從而導致政策不能有效傳達,信息不能有效獲取,導致貧困生認定工作變得流程化、僵硬化,失去資助的育人本職,從而會給其他學生帶去負面的信息,認為學校的資助面覆蓋很廣,不是貧困生也能認定,從而導致二年級的申請人數增加,加大貧困生認定的難度,歪曲資助育人的教育意義。
3、資助環(huán)節(jié)有待完善、指標體系有待健全
貧困生的認定工作直接影響著這一學年的助學金評選,對于學生的資助影響力度很大,是資助育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認定模式的單一和指標體系的不健全,致使認定工作存在漏洞,從而導致一些非貧困生鉆了空子,占據了原本屬于貧困生的名額和機會。
四、實現精準認定的策略
資助工作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學生四方合力才能有效實施,任何一方出現懈怠,均會影響資助育人的效果,導致資助育人工作無法有效實施。
1、健全資助法律法規(guī),約束政府職責
完善的法律體系為開展學生資助工作提供堅實保障,學生資助工作上升到法律層面,確立資助的合法性,掃除了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障礙,確保資助體系的有效運行。其次學生資助的法律法規(guī)為政府出臺各項資助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據,提高了資助政策權威性,有助于其推行和實施,確保政府部門在法律的規(guī)范下開展學生資助工作,確保政府部門發(fā)揮自己的職責,在核對學生家庭信息時,做到全面、真實、有效,從源頭上確保學生家庭信息的準確,杜絕一切弄虛作假的行為,把握好資助工作的入口關。
2、構建資助約束制度,規(guī)范學校功能
各大高校應該參照資助的相關條款,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資助工作相關約束條款,明確資助工作的重要地位,確定資助工作的具體流程,規(guī)范資助工作的認定標準,約束資助工作參與人員的權限。比如,健全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認定指標體系,縮小主觀認定標準的項目比重,增加客觀條件的項目數,以分值區(qū)分認定結果,確保認定體系客觀公正;建立多途徑的認定模式,擴大其他人員的參與度,規(guī)范認定流程,明確認定打分人員的權利和義務,制定約束認定人員的有效條款,確保認定人員真正行駛權利,確保認定工作公平合理。
3、發(fā)揮高校輔導員的優(yōu)勢力量。
高校輔導員作為貧困生認定工作的主要操作人員,應全面掌握資助政策、了解資助要求、明確資助流程,將資助政策講清、講透,讓受助學生了解資助要求,讓資助資金真正發(fā)揮實際的效用,確保資助的育人效果;另外在選擇民主評議小組人員時,要本著嚴謹的態(tài)度,確保小組人員的組成和分配情況,明確對于評議小組人員的要求,界定評議人員的權利和義務,施加一定的壓力,確保評議人員真正發(fā)揮個人權利,確保資助過程公平公正;輔導員應深入學生宿舍、走進學生生活,通過個人談心、班委了解、同學反映,真正的了解到每一位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在輔導員調節(jié)環(huán)節(jié),真正的有所依據,確保資助對象的精確性,而不能因為名額的原因,讓不符合條件的學生進入貧困庫。
4、依托社會力量,增加感恩教育
目前我國的資助主體是由政府進行管理,缺乏社會機構的參與,這就造成政府運行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如果能爭取社會力量的參與,由其負擔學生資助的日常管理,有助于政府精簡機構,降低成本,對于資助政策的制定和研究都有幫助;另外社會力量的參與,對于學生的熏陶和感染力會更強一些,讓身邊的感恩力量去引領學生成長,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擺正觀念、正視資助,自立自強,從而對于國家的資助有一個合理的認識,對于學校的資助工作開展有很重要的幫助。
五、結語
高校資助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著高校的有效運行,影響著學生的切身利益,承載著每個家庭的夢想,如何使資助工作更好的發(fā)揮其功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關注點,目前我國高校資助工作存在一些弊端,引起這些弊端的原因有很多,如何有效避免這些弊端,需要發(fā)揮各個主體部門的職責,做到精準認定,嚴把資助入口關,對于精準資助、精確幫扶,有限的構建精準資助體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國家、學校、社會以及學生個體的參與和努力。
參考文獻:
[1]蘇娟.淺析我國高等教育學生資助體系[J].學園.2015.26.
[2]文邁華.淺析大學生資助體系建構的精準化[J].時代教育,2015,5.
[3]吳麗仙.建立精準學生資助工作機制研究[J].教育評論,2015,9.
[4]王素萍.試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現存問題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5,60.
[5]許蘊文.中美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比較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10.
[6]楊亞興.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認定與反思:以筆者所帶230個學生為范例[J].才智,2014,26.
[7]趙文娟,周瑜婷.社會誠信視域下對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反思——以南京市高校為例[J].雪蓮,2015,20.
[8]張瑞冬.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倫理價值與德育機制反思[J].科技視界,2015,28.
[9]李爽.淺析高校資助認定各類指標[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4,21.